(7)开拓型的个性: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很强,能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索地理新事物,大胆创新,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
(8)大课堂与小课堂,课内与课外,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的组织能力和观察能力:地理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是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地理第二课堂活动,如夏令营、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能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的能力。
评估教师不能单纯凭学生成绩,更不能主观、片面评估教师好与坏,成功与失败,而是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十、对地理国情教育的几点认识
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情政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广泛,构成基架,这是中国地理时空特点与规律所决定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五爱”教育是地理国情教育的基础
我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提出的“五爱”是指“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这“五爱”深深蕴育于地理之中,教师结合地理事实材料,授之自然,学生听之自然,潜移默化,可以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以大量事实教育学生,做到知国、爱国、报国、强国的坚强信心。
(二)培养学生树立“三心”的坚强意志
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自信心”是意志所决定的。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其所实现预定目标的意识的心理过程。地理国情教育具有大量的事实的素材,而且生动、趣味性浓,有说服力,能培养自觉性、主动性、果断性、坚毅性,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两史一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三心”的培养,关键是拥护党的领导,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献身的“五感”精神
“自豪感”、“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五感”是地理教师进行国情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过去培养学生自豪感,常陶醉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越性一面。今天的民族自豪感,应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世界最快,科技水平赶超世界上先进国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物博”在绝对数量方面,居世界前列,但是被众多的人口均分,矿产只及世界人均的1/2,耕地的1/3,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
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激励学生加快建设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四)正确树立科学的、辩证的“五观”
我认为“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民族观”、“海洋观”,这是地理国情教育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人口过多,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人口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弱化一切优势、冲淡一切成就的“公分母”。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感觉到某些资源短缺是现代化的障碍,必须把资源的绝对数与人均数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国遇到的最严峻的双重挑战。须向学生指出,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五大生态系统工程,将来我国生态环境将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要积极贯彻环境保护法,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我国领海及毗邻区海洋法》,在中小学地理教材中要增加海洋内容,增强海洋意识,向大洋深处进军,开发海洋空间,树立正确的海洋观。
(五)在地理教学中密切结合“五情”教育
结合“世情”、“国情”、“省(区、市)情”、“县情”、“乡情”进行教学,适合每一个地区,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建设美好的未来,为振兴祖国和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标题:四十五年地理教学的探索(18)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1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