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确定教育目标:一般教学目的包括基础知识、智能的培养、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现在比较普遍的采用教育目标的要求,即知识、情感、心理运动。教育目标是一切地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制约教育活动的发展。部分重点中学比较多的是采用布鲁纳的双向目标分类。例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节,教育目标如下表:
2.了解教学对象——学生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备好课,还必须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因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备课时既要备“教”又要备“学”。备教是如何把地理知识内容很好的教出去,备“学”是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学到手。备“学”,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
(2)要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方法和习惯等,掌握他们跳动的脉搏,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3)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思维方法和发散思维的解题能力、动手能力,做到管教又管导。
(4)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理解能力、自觉性、竞争性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对个别怕困难的学生,应如何去帮助等。例如某所重点中学地理教师,在高二年级各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调查,了解他们在初中阶段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竞赛,以及地理成绩、喜欢读的地理书刊等。又如某校一位地理教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讲的好,学生喜欢学的只占30.26%,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内在“激素”。这些都为“学”做到了心中有数。
3.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要受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在考虑教法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文制宜,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避免“千文一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借助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高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在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学目的,并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我国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自古至今,从传统教法到现代化教学方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每位地理教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独特性,灵活多变,具有敏捷的应变能量,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人类与环境”这一章,是高中地理最后一个单元,这一主题对高中地理作了高度的概括。特别是从第二单元至第十单元所谈的环境,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贯穿了人地关系这根主线,是全书教学目的的总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表、数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分析、归纳,最后上升到理论认识。例如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示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
1.人类同一切生物一样,为了生存和活动,都需要从环境中输入营养物质和能量,离开这一特定的环境,人类无法生存。
本文标题:四十五年地理教学的探索(2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1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