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将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予以教育上的再编制,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途径。发现学习的步骤一般是:①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②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假设;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假设,不同观点可以争辩;④对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必要的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积极倡导发现法,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布鲁纳在其著名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说明发现法原理时,曾举了一个地理教学上的例子——关于芝加哥的地理位置:首先教师拿出一幅有河、湖、山脉、城镇、矿区等内容的地图,但图中没有标出芝加哥这一城市的位置。接着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大城市芝加哥的正确位置应该在图中的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思考,提出了芝加哥可能所在位置的几种不同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展开了辩论。最后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和地图,找到芝加哥的确切位置,并总结有关城市设置方面的基本原则②。
我国对于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展开了研究。下面是一则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教学《中国地理》“根治海河”一段的实例:
教师上课时不首先点明课题,而是挂出未标出图名的海河治理前的水系图和该地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并对该地区的地形、降水特征作简要的说明和提示:“假设有这么一条河流,请注意水系图中它的水系形状像一把大芭蕉扇。河流上游是山区,广泛分布着裸露的黄土;下游是平原,地势低平。流域的降水特征在该地区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中表示出来了……”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挂图并思考:“这条河流是否容易发生泛滥?为什么?”在学生议论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教师进而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让你当治理这条河流的水利工程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它?”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黄河的知识,大多能说出该地区夏季降雨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黄土疏松易产生水土流失,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于河底,使河床抬高,到汛期容易泛滥等原因。并且也能说出,上游可以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修建水库、涵养水源,下游可以采取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治理措施。在议论到该河流“支流多而且集中一处入海”这个关键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绪活跃、发言踊跃,最后提出了三种治理的意见。持第一种意见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支流汇集处修建一个大水库;第二种意见设想把干流加宽、加深;第三种意见提出再开挖其他入海渠道。当这三种意见“争论激烈、各不相让”时,教师宣布:这条河流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名字叫海河,关于如何治理这条河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寻找正确答案。在总结以“增挖入海渠道”作为治理海河的有效措施时,教师解释,“有计划增挖入海渠道”不仅有利于泄洪,还为灌溉和其他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把干流加宽”和“在支流汇集处修水库”的办法因这里有特大城市天津而“几无可能”,从而使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口服心服”。
发现法的优点,首先是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智慧的潜力”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益处。其次,发现法“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发现法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法,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此外,由于“人类记忆的首先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④,所以通过探索发现获得的知识也有助于保持记忆。
发现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学生的发现主要是再发现,一个人完全靠自己的发现而学习一切东西,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很多教学内容很难甚至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探索发现的过程供学生学习。其次,运用发现法教学耗费时间太多,往往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此外,发现法对待学生个别差异的适应性也不强,对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同一种发现方案,显然效果不佳。
本文标题: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10)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lun/258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lun/2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