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交通发展与布局的若干问题
一、交通发展前景
1.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货运输需求和通信需求将有大幅度的增长。从目前至下世纪2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将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和中等发达水平过渡。主要产品产量特别是煤炭、钢铁等大运量型产业的规模将上几个台阶,货运量将会进一步增长。我国居民旅行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信息交流量增长幅度更大。
(2)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区际交流规模和城乡联系将会进一步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的产业结构雷同化的现象将会得以调整,生产的地域分工将进一步强化和重组,区际交流会不断增强。主要运输通道和干线的运量将会大幅度增长,城乡之间的客货交流将更加频繁。货物种类不断增加,对运输质量、送达时间的要求日益提高。
(3)外向型经济和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外运货物数量增加,产品档次不断提高,运输质量要求更高。高价值、高时效性商品比率将会迅速增加,并将广泛利用集装箱。沿海港口、沿边口岸和内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对运输和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加快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首先改善交通条件。国家对缩小地区间差距和“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十分重视,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其发展,发展交通运输与通信则是首要任务。
2.运量和通信业务量增长趋势分析
(1)运量和通信业务量预测。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20余年我国客货运量、周转量和邮电业务量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初步估算,各水平年的预测值如表7.11所列。表7.11所列不是经济发展规划数字,而是远景所要达到的实际值,它会受到多种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因此表中预测值所反映的是可能达到的水平。
表7.11 运量、邮电业务量发展预测表
今后的增长趋势有着以下明显的特征:
a.客运增长率将高于货运增长率。我国的客运需求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的影响,人口流动和出行量甚小。1995年我国人均旅行次数只有9.7次。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中期就超过200~300次。如日本1960年为217次/人,1990年达524次/人,原苏联80年代达到 200次/人。我国的客运强度 1995年仅为 750人公里/人; 1970年巴西为 1254人公里/人、原苏联为 2 280人公里/人,日本为 4362人公里/人,美国已近1万人公里/人。而货运需求由于我国立足于国内资源,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创造单位产值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一直居高不下,高于世界各国(除原苏联外),在投入产出上明显不合理。仅以1980年单位GDP产值(均以美元计)的货运强度(吨公里/美元)对比:我国为3.17,比美国高70%,比巴西、印度高1倍左右。今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运输合理化,货运强度将呈下降趋势。
b.客运周转量增长将高于客运量增长。在居民出行次数增长的同时,旅客出行范围将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引发的必然趋势。
c.货运周转量增长将低于货运量的增长。尽管我国的煤炭、石油等产量将继续增长,调运距离有所延长,但是由于加工工业加快发展,商品运输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时效,因此货运需求总体上呈现近距化的趋势,我国货运强度将呈下降趋势,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近。
d.我国邮电业务量将随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的扩展,而以高速度增长。
3.发展方向与目标
(1)发展方向。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国交通、通信将大致按如下方向发展:
本文标题:交通发展与布局的若干问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