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东部,广大山前平原地区“无水是沙漠,有水成绿洲”。农业的特点是“非灌不殖”、“地尽水耕”,也就是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垦殖,就没有人工绿洲,而绿洲规模和灌溉面积的大小,则完全取决于水资源的数量,并以水为转移。河西走廊地多水少,水土资源极不平衡,因此绿洲只能依水存在,在辽阔的干旱荒漠背景下呈现不连续的斑块状分布。河西走廊地区的绿洲,按所处地貌部位可分为扇形地绿洲、沿河绿洲与干三角洲绿洲。扇形地绿洲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中、下部的泉水溢出带附近,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长盛而不衰,如武威、张掖、酒泉、玉门镇绿洲和昌马洪积扇西部的苦峪城古绿洲等,除苦峪城古绿洲外,其它绿洲至今还是河西走廊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河绿洲分布在大、中型内陆河两岸的低阶地上,呈长条状,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基本上有保证,如武威与民勤间的石羊河沿岸绿洲,临泽、高台、鼎新黑河沿岸绿洲和安西疏勒河沿岸绿洲等均属此类。干三角洲绿洲分布在大、中型内陆河尾端的干三角洲上,地势平坦,引水方便,但水源不够稳定,极易受河流改道和上、中游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如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西大河下游的昌宁绿洲、北大河下游的金塔绿洲、黑河下游的居延古绿洲与摆浪河下游的骆驼城古绿洲等。如按开发利用历史的长短及兴衰变化,河西走廊地区的绿洲又可分为古绿洲、老绿洲、新绿洲等类型。古绿洲系指历史上曾经存在、繁荣过,后来废弃了的绿洲;老绿洲则指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至今还在利用的绿洲;新绿洲一般指解放后新开垦建设的绿洲。
据考证,河西走廊存在很多古绿洲遗址,规模较大的有黑河流域的骆驼城、疏勒河流域的苦峪城(锁阳城)和(虽不属河西走廊但在黑河流域下游的)居延古绿洲等。这些曾极盛一时的古绿洲,是何种原因使其衰落、废弃,又变为戈壁、沙漠的呢?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会对今人有所启示,并对规划和安排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骆驼城位于张掖地区高台县西部明海沙区的南缘,濒临黑河支流摆浪河下游南岸,遗址呈正方形,四周边长各约380米,城墙高8米左右,夯土版筑,规模宏大,城内分宫城、皇城和外郭三重。骆驼城为汉、唐古城,最早为汉代的表是县,其古绿洲的农业垦殖区分布在摆浪河的北岸,引摆浪河水灌溉,今在流沙中还隐约可见古城垣、古耕地的痕迹,但出露地表耕地的风蚀厚度已达0.5~1.0米。唐以后,骆驼城绿洲由于战争和摆浪河上、中游灌溉面积扩大,引水增加,农业区溯河上移,下游水源断绝而最终废弃。现在摆浪河的年径流量为0.4亿立方米,灌溉着上、中游新坝和元山子一带3万多亩农田。
苦峪城又名锁阳城,为汉时古城,是敦煌郡的冥安县,唐后没于吐蕃和西夏,明成化年间曾移哈密卫于此。苦峪城位于疏勒河流域安西县城东南约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遗址基本轮廓保存完好,规模比骆驼城遗址还要宏大,南北长470米,东西宽430米,城墙高10米以上,夯土版筑,城中偏东处有一隔墙,把城分为内外两部分。苦峪城所处的地貌部位为昌马洪积扇西侧中、下部的粘土和亚粘土平原,其前方不远处就是扇缘泉水出露带,灌区分布在城的南、北两侧,从现代的航空照片上可清晰地读出古渠系和一条穿越昌马洪积扇西部古河床的痕迹,这条河流及其转化的泉水,当是苦峪城古绿洲的主要灌溉水源和生存命脉。明后由于战争和自然原因,河流改道它去,苦峪城地表水源断绝,地下水补给来源和泉水随之枯竭,城北大片沼泽干涸,绿洲因缺水最终废弃,并沦为荒漠化原野。
居延古绿洲分布在额济纳河东支(纳林河)东岸的古三角洲上,明中叶以前,由于河西走廊还未形成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黑河水可大量下泄,使居延地区水量十分充沛,不但能促使其在汉、明年间数度开发,盛极一时,而且还有大量余水汇潴成“居延泽”。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此建立居延边塞,并在弱水(今额济纳河)东岸进行军屯,设居延县移民屯田,当时的农业开发规模很大,繁荣的经济活动一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北宋年间河西走廊为西夏所占,在古居延地区设威福军,并在汉晋居延垦区遗址上重新屯垦。当时由于汉代垦区遗址的北部已经沙化,西夏垦区稍有南移,集中分布在黑城和K688城的周围。元灭西夏后,继承了这一垦区并设亦集乃路,总管驻所在“哈日浩特”(黑城),今之“额济纳”即为元之“亦集乃”的转音,而“黑城”则为蒙语“哈日浩特”的意译。至今在纳林乌苏和额尔古哈拉等地仍然保存有过去大规模屯田的遗址,在黑城附近可见元代修建通往额尔古哈拉地区的长数十华里的输水主干渠遗迹,据航空和卫星遥感影象分析,古代屯田面积约有46万亩。
本文标题:河西走廊-区内古绿洲废弃的基本原因及其启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0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