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较好地解决粮食问题,必须拓宽视野,广辟食物来源,调整农业发展战略。除了确保粮田面积,利用耕地抓紧禾本科粮食作物的种植,主攻粮食单产,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发挥耕地的潜力外,还应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有计划地加以开发,并同生态环境的治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耕地农业、山地农业、草地农业、水体农业及庭院农业五位一体的大农业体系,也就是五元结构。特别是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拥有辽阔的海域,山和海都是未来食物的重要来源,念好“山海经”,将对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起到重大作用。
国际学术界提出解决人类食物问题,要开展绿色、白色、蓝色“三色革命”来改造大农业。①“绿色革命”。耕作业的实质是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来进行太阳能的转化工作。而农作物的最高可能产量决定于接受太阳能的多少和光能利用效率的高低。目前一般作物生理辐射利用率世界平均仅为0.3%。但从光合作用本身的效率来计算,理论上最高利用率可达20%。根据这一推断,地球上每亩地一年总生物学产量可达1~3万公斤。换言之,如果全球的农田、森林、草地等将太阳辐射能的20%转化为有机物,就可得到干物质300亿吨,相当于100~150亿吨粮食,是目前全世界谷物年产量17亿吨的6~9倍,可见其潜力之大。②“白色革命”。在地表植物界中,草是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更新速度最快、生长面积最大的一种生物资源。利用草类资源,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是获取大量奶品肉类的有效途径,可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顾名思意,由于奶品是白色,因而称“白色革命”。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奶品、肉类业当作一项增加食物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例如世界农业先进国荷兰,即用2/3的耕地来种饲料和牧草,为畜牧业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按今天荷兰的生产水平,将全世界的草类、野生饲料植物以及作物秸秆都用于畜牧业,则世界的奶、肉、蛋产量将猛增200倍,其潜力十分惊人。③“蓝色革命”。蓝色的海洋占地球面积71%,在浩瀚的水域中,生物品种繁多而且数量巨大。除了鱼、虾和贝类外,许多浮游生物和海藻,也可作为人类食物来源。据估算,全球海洋每年繁殖的各种生物量约400亿吨,是目前海洋渔业总产量的530多倍。因此建立大水域尤以海洋为主的水体农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养殖业,并向“海洋农牧化”发展,将为人类开辟一个巨大的食物库。“三色革命”为中国大农业发展和解决粮食问题,指明了美好的前景。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2/3,在山区分布着全国1/3的人口,40%的耕地,90%的原始森林和经济林,繁多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6.8亿千瓦的水能资源,16亿亩草山草坡,山区生产全国1/3的粮食和84%的木材。山区又具有发展木本食物的良好条件,调整林地结构逐步增加木本食物生产的前景十分广阔。就全国而论,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区的开发潜力最大,这里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山体不高,山、丘、谷相间,土地生产力高。南方山区的总面积将近100万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约1.7亿亩,林地(包括乔、灌木) 8亿亩,有4 000多万亩的宜农和宜果荒地, 4.6亿亩的宜林和宜牧草山草坡,有条件建设成为包括木本粮油基地、用材林基地、热带作物及热带水果基地、茶叶基地与牧业基地的综合性大农业的战略后备基地,可对解决粮食问题起到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中国沿海可发展养殖业的海域面积有3 900万亩,现仅利用28%;内陆湖泊和水库面积1.9亿亩,可供养殖的水面将近1亿亩,目前已利用69%;中国沿海有绵长的滩涂地带,其中潮上带 1977万亩,已开发666万亩,潮间带已开发953万亩,尚有3 300万亩可开发,是发展水产养殖(已开发500万亩)及农、林、牧、旅游、运输业等生产的基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水体养殖业突飞猛进,在世界上已跃居重要地位,今后在解决粮食问题中,将愈来愈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将坚持“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积极扩大内陆淡水养殖面积,进一步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远洋捕捞。争取到2000年,水产品总量达到3 200万吨,人均达25公斤。
本文标题:粮食问题(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6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