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人口负担重,贫困面广,区间发展差距拉大
本区众多的人口和劳动力虽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负担,尤其是在每年新增人口多和人口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本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只有96人,几乎比全国的平均数少一半,而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6%,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平均仅为6年,文化素质普遍很低。同时,本区每年新增人口达上百万人,而且从目前的年龄结构看,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多年。
本区人口密度很高,盆地底部平均达到530人/平方公里,盆中丘陵地区更达650人/平方公里以上,而可耕地有限,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1亩,盆中丘陵地区人均仅有0.5亩左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区内现有农村劳动力达4 900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3 710万人,除已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以外,尚有15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出路,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新增人口过多也给城镇就业、住房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压力,1995年全区城镇失业人员就新增39万人,失业率比上年有所上升。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结构性调整,下岗职工不断增多,城镇再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
虽然本区的经济总量相当可观,但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 16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也低于我国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水平,居民的收入也比全国平均值少304元。特别是在自然条件较差的盆周山区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盆中丘陵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更低,贫困面很广。全区现有55个国家级和省级的扶贫县(区),几乎占全部县(区)总数的1/3,贫困人口共达730万人,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脱贫任务相当繁重。
上述贫困县有3/4集中在广元、巴中、南充、达川、万县、黔江、宜宾等7个市地。这些市地的经济基础本来就比较差,尽管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但仍明显落后于全区的平均步伐,以致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以1995年与1985年相比,7市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区的比重下降了3.7个百分点。与区内经济发达的重庆、成都、德阳、绵阳等市相比,1985年7市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相当于前者的50.3%,1995年这一比例已降为34.7%,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形势十分严峻。
2.农业基础脆弱,能源、交通建设滞后
四川盆地的农业生产虽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一个比较脆弱的基础上的,因而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随着基建占地的不断扩大,耕地在逐年减少,仅最近10年间人均耕地就净减少了0.1亩。况且区内可垦荒地基本已被垦完,若以这种速度发展下去,到下世纪20年代,本区人均耕地就将减到0.5亩左右,盆中丘陵地区的人均耕地将降至0.2亩左右,其前景堪忧!耕地中有40%以上是旱坡地,而且相当一部分坡度较大、土层瘠薄,水田中则有1/3以上是冬水田及下湿田、冷浸田等,它们的单产和复种指数均较低。同时,本区的水利条件也较差,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的45%左右,低于全国的平均比重(52%)。因此,大部分耕地的抗灾能力较弱,水旱灾害威胁很大,近几年来农田成灾面积都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如1985~1995年间,本区就有4年出现粮食减产情况,虽然粮食生产总的是增长趋势,但年均递增率仅为1.8%,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增长速度(2.1%)。
本区的能源建设仍然赶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电力建设,因过去欠账太多,目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995年,全区人均占有装机容量仅0.1千瓦,人均用电量460千瓦小时,只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和55%,全年累计缺发电装机330万千瓦,缺发电量100亿千瓦小时。其中,经常性缺电110万千瓦,高峰缺电120万千瓦。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和城乡居民倍受停电之苦,并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由于电力项目(特别是水电)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资金紧缺,因而目前新开工项目不足,重点电力工程在建规模上出现萎缩,这对今后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隐患。
本文标题:四川盆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59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