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期工业布局总的趋势是由内地向东部特别是沿海社会经济发达区域逐渐转移。具体特点是:
(l)东部及中部地带主要的工业城镇集聚地区是新项目布局的主要地区。在70年代两批引进的47个主要成套项目中,位于东部沿海地带的有24个,中部与西部分别为12个和11个。在东部地带中,又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辽阳化纤总厂、辽河化肥厂、清河电厂)、京津唐(燕山石化总厂、北京化工二厂、大港电厂、陡河电厂、天津化纤厂、沧州化肥厂)、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下游沿岸(上海金山化纤一期二期工程、栖霞山化肥厂、南京烷基苯厂、安庆化肥厂、宝钢、仪征化纤厂、仪征石化厂)、胶东(淄博胜利第二化肥厂、石油化工厂、烟台合成革厂)、江汉平原(武汉一米七轧机、湖北化肥厂、洞庭化工厂)。在西部地带中,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部。上述地区基本都是解放后重点建设地区或是工业基础雄厚地区,但能源供应主要是电力供应不足,原材料供应紧张,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而发展石油化工、钢铁工业等原材料工业,其前后配套协作条件又相当好,可以就近提供技术协作和物资供应,产品生产后,可以就近进行加工。
(2)大部分重点项目配置在海岸带和长江沿岸,靠近海水及淡水水源,其中部分企业利用水运,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效果。自70年代起,我国北方许多发达地区,工农业用水即出现紧张。在沿海、沿江布点,使一些大厂特别是电厂,充分利用海水和长江水,避免了可能引起的矛盾。在1973~1980年期间建成投产10个大型炼油厂和4个扩建的炼油厂中,位于长江沿岸6个(不包括上海)。我国原油产于北方,在很长时间内,原油加工集中于东北,其次华北(不包括山东),大批成品油长途分运(主要是铁路)到广大的华中、华东等地。长江沿岸一系列炼油厂的建成,原油主要经由海运,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与炼油厂相结合,大化肥厂也主要建于沿海、沿江地带。这是我国国土开发与工业布局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取得的重大进步。
(3)在微观上,多数大企业成组地配置在大中城市附近或资源产地,有较好的地区协作与配套条件,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基本上避免了“三线”建设中出现的诸多弊病,即缺乏地区协作条件,“一厂一点”、“一厂一线”、“一厂一电”、“一厂一水”、“一厂一区”(生活区)等弊病。布局决策的这个转变非常可贵,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第六与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90年)
70年代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也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中国实行的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主要的内容是围绕对外开放,加强了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能源工业、高新技术工业、港口与城市建设、公路以及通信系统的建设。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中国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宏观战略是对“六五”实行的“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至80年代中期,全国生产力布局已经展开,沿海内地划分过于笼统,不能适应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1982年10月中央领导在“应当注意研究‘世界新的工业革命’和我们的对策”的讲话中,使用了沿海、中部和西部的提法。由此,国家计委就提出“三个地带”。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七五”和后十年,全国生产力布局不再搞一次战略展开,而是在东中两大块上做文章。即首先促进沿海地区的大发展,同时把建设重点逐步转移到中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对我国的区域发展作了如下的宏观政策性规定:
“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七五”期间以至90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本文标题: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5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