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3)

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3)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以当时的沿海和内地划分(沿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其余为内地),150项中沿海占32项,只占全部项目的1/5;国内建设的694个项目中,内地占68%,沿海只占32%。由于用于沿海工业的改造、扩建、新建的投资少了,老工业基地的作用,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及华北沿海工业的作用、潜力未得到应有的加强和开发,不仅没有大型的原材料项目,而且配套项目也很少,以致使沿海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低于内地。1952至1957年,全国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内地为17.8%,沿海为14.4%。

  2.“大跃进”至“文革”前半期(1958~1972年)

  在“大跃进”的方针下,全国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失去控制。据不完全统计,“二五”期间全国施工的大中小型项目达21.6万之多,新铺的工业点数以万计。大办“小土群”,工业遍地开花。1958年全国各地各个角落,都办起了小钢铁。之后,“五小”工业(小钢铁、小化肥、小机械、小水泥、小煤矿)象“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办起来。同时,实行“以钢为纲”、“元帅升帐”,继续大规模新建、扩建“一五”期间开工的鞍山、本溪、上海、马鞍山、武汉、太原、重庆等钢铁基地;又集中大批财力、物力,先后开始建设酒泉和攀枝花两大钢铁基地。“大跃进”带来国民经济的全面失调,迫使1961年开始大幅度压缩基建投资规模,数以万计的工程被迫下马。

  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由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错误估计,采取了两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即:①突击进行“三线”建设,②进一步强调建立独立的地区工业体系。导致了我国工业布局“总图”产生重大变化,即所谓战略转移。当时提出:各省都要搬家,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1964年12月,根据毛主席指示拟定的“三五”计划设想,确定投资重点要向既不是沿海,也不靠近北方的“大三线”地区转移。重点是四川、贵州、陕西和“三西”地区(豫西、鄂西和湘西),其中特别要加快以攀枝花、酒泉和重庆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要将内地建设成为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内地的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不搞大城市,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要“进洞”等。 1952~1975年间,全国基建总投资为 4 181亿元,沿海地区约占 40%,内地占55%,其余为不分地区。内地的投资逐步上升,到“三五”时期达到最高,为66.8%(表6.3)。

  国家在经济基础差的西南、西北投资所占比重,由“一五”时期占全国的 16.9%上升到“三五”时期的35.1%。在东部发达地区中,同期上海的投资仅占全国的3.6%,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3位,天津居21位。在三线建设的高潮时期,三线地区和沿海地

表6.3 1952~1975年全国基本建设在大区域间的分配(%)

  

  注:沿海、内地的数字总计不等于100.0,是因为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不分地区的投资未划入地区内。

  区的投资分配见表6.4。

表6.4 1969~1972年部分省、市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例(% )

  

  “三线”地区的工业建设,曾有二次高潮。第一次在1964~1966年,主要是四川,其次是湖北、甘肃;第二次高潮在1969~1972年,建设地区涉及面较广,第一位的仍是四川,其次是湖北、陕西、河南、贵州等。

  3.“四五”后半期至“五五”时期(1973~1980年)

  这是我国工业布局向东部地区调整的过渡阶段。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1973年1月,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计划,开始了以引进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本文标题: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5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53.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