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香港居民的勤奋努力与聪明才智
香港居民的97%是中国人,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刻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具有聪明才智,善于随机应变,捕捉机遇。正因如此,客观条件中的历史机遇才发挥了重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在此得到充分体现。香港居民中的大多数来自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海外关系密切,这种华人情结为香港带来了大量华人资本。不论是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大众,还是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营销技巧丰富的工商业家、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对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较多的理解,特别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青年一代,把西方的文明与东方的传统精神合起来,在金融工商各界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相对健全的立法司法制度
(1)香港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程序,并实行司法独立,法限的审理和仲裁制度、律师制度都较为完备,并有一系列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在500多章成文法典中40%为直接与经济活动有关,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2)政府多数公务员和市民都养成一定的法制观念,形成遵法守法的风气和习惯;这就使香港形成了一个自由竞争且有法可依的经济大环境,这对吸引多国多方资本,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二、走向国际化的经济
香港经济日趋国际化可分两个阶段,首先是多功能国际中心的形成和强化,然后才是经济的全方位国际化。
(一)多功能国际中心的形成和强化
1.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强化
香港的地理和资源条件,决定了对外贸易是其经济生命线,事实上对外贸易也一向是香港的支柱和主导行业。
(1)1841~1951年的转口贸易阶段。香港利用其优良港口、背靠中国内地、位居亚太地区要冲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转口贸易。
(2)1952~1970年的加工贸易阶段。香港走上了外向型工业道路,并成为轻工业品制造中心。制造业依赖对外贸易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后,又反过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60年代,本港产品出口一直占总出口值的70%左右,1970年高达8l%,本港产品出口在本地生产总值中也高达50%~60%。
(3)1971~1980年的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香港产品出口值平均年递增率为18.18%,80年代贸易值达2 098.94亿港元(入口 出口 转口),香港已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4)1980年至今。在整体贸易扩大的前提下,贸易结构由本港产品出口贸易向转口加工贸易转化,进而再向转运贸易发展:在此阶段,贸易值于1989年突破1万亿港元,1993年突破2万亿港元,在1980~1993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0%。1995年外贸总值达3 714亿美元,是世界第八大贸易实体,人均贸易值为5.33万美元,高居世界前茅。同时,由于自1978年起,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业内迁,转口贸易为78.29亿港元,到1988年就已超过港产品值,高达2 754亿港元。 1995年转口贸易值达11 120亿港元,占整体出口货值的83%。随着内地对包装等技术的熟悉,产品的全部工序都可在内地完成而直接付运,转口贸易又向转运贸易发展(但转运不计入贸易统计),并且转运的来源地和市场遍布以中、美、台、日、德等为主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海运离港和抵港转运货物分别为1710万吨和1600万吨,分别占海运离港和抵港货物总量的43%和18%,其中中国内地占市场的25%和来源地的33%。香港贸易近年还出现向无形贸易发展趋势:1995年有形贸易赤字扩大至1470亿港元,而服务贸易方面,则出现达1260亿港元的盈余,可抵消大部分的有形贸易赤字。香港同时不断提高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1995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成员之一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属下贸委会的观察员,对外贸易网络遍布220个国家(地区),香港贸发局在34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0多个办事处,有972间境外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区总部。
本文标题:香港-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的经济(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56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