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古代经济地理学渊源极早,公元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史记》中的“货值列传”一章,可说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经济地理著作。此后,历代史书中都有《食货志》和《地理志》内容,包含了重要的经济地理史料。从宋代开始盛行的《地方志》编刊,更是封建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地理资料的一大宝库。经济地理学作为具有本身理论的近代科学,形成于19世纪末叶的西欧。待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近代经济地理学才通过来华的西方学者和中国派送到欧美的留学生陆续传入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原苏联,经济地理学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各国的生产建设密切配合,研究领域有所扩大,在理论观点上有所发展,在方法上有所革新,从而进入了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在解放后的50年代,经济地理工作大体按照原苏联的模式来进行。原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农业区划、经济区划、地域生产综合体等方面的理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地理学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国际交流,又引进了西方国家现代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大规模地开展,为经济地理工作者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研究实践道路,同时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不再局囿于生产布局而日趋丰富,除农业地理、工业地理和运输地理以外,有关城市地理、商业地理和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研究迅速开展,从而使经济地理学成为中国地理科学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这就为编写本书打下了基础。 早在60年代初期,我就有意编写《经济地理学》和《中国经济地理》两书,前者系统介绍这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则意图归纳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成果。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的十年浩劫和随后出现的国内、国际种种新的工作机遇,迫使我把这一写作计划推迟了30年。直到90年代中期,我在几位博士生的协作下,编写成了《现代经济地理学》一书,即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作为《人文地理学丛书》的组成部分出版。随后又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发起编写《中国人文地理丛书》,意在和80年代已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相匹配,从而完善对中国地理的研究。本书作为该丛书的组成部分来出版,力求能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新貌。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发展问题研究总论部分并非按以往大学经济地理教科书传统地按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论述,而是着重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全国性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水、土地)、粮食、能源、运输、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下篇区域发展分析分论部分考虑到中国经济区的发展既不平衡,又不成熟,再则国家至今尚未制定全国的经济区划,因而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来表述。这些地区包括回归祖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岛,国内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塞上江南的宁夏,热带风光的西双版纳,干旱区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内部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东北大区,个性比较突出的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以及边疆重点建设地区的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这些地区不论区域大小,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它们从自然环境到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而总起来看就能说明中国地区发展的实况。由于客观形势的限制,本书暂未将台湾省包括在论述范围之中,这是一大缺憾,这只有留待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时再予补充。 本书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专著。为了保证质量,我作为主编,除了考虑全书的结构和各章的重点和要求外,特别慎重选择了合作伙伴。把有关全书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各章委托给熟谙这些问题的专家来写,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张善余写“人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文室的汤奇成写“水资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的李文彦写“能源”、陆大道写“工业发展与布局”、张文尝写“运输”、顾朝林写“城市化”。关于地区发展各章,则邀请对有关地区做过实地调查研究的专家来写,具体分工是:东北师范大学李振泉写“东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毛汉英、张豪禧写“黄淮海”,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张维邦写“黄土高原”,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委员会汪一鸣写“宁夏”,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冰土研究所曲耀光写“河西走廊”,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韩德麟写“新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郎一环、赵建安写“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傅绶宁写“四川盆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余之祥写“长江三角洲”,广州地理研究所蔡人群写“珠江三角洲”、林幸青写“海南岛”,云南地理研究所郭来喜写“西双版纳”,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郑天祥、赵大英写“香港”。 本文标题:前言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8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8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