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亚洲-东亚(7)

亚洲-东亚(7)

时间:2011-02-08 21:4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3.钢铁工业 在利用本国资源和进口焦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现年产生铁770万吨,钢840万吨。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区:东北沿海地区是最大的钢铁基地,清津是共和国的“钢城”;次为西部大同江下游的松林、降仙等地。两地区都接近煤、铁和有色金属产地。由于焦炭需从中国、俄罗斯和波兰进口,工厂多分布在海运方便的河口或海港地区。

有色金属冶炼是朝鲜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主要有南浦(铜、铅、锌)、海州(铜)、文川(铜、锌)、咸兴(铜、铅、锌、镍、钼、钨)等,端川的炼铝厂正在建设中。

4.机械工业 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是最大的工业部门,目前占工业总产值的1/3。主要有机床、仪表、运输、矿山、纺织、农机等部门。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平(壤)北—慈江地区是新兴的最大机械工业基地,新义州、熙川和龟城是主要中心;大同江下游地区是仪表、电工器材、汽车、拖拉机的产地,主要中心有平壤、德川等;东北沿海地区以海陆运输机械为主,有清津、元山等。

5.纺织工业 是最重要的轻工业部门。在发展棉纺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化学纤维,解决了纺织原料问题。年产各种布匹6亿多米,其中70%为化纤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目前达37米。棉纺工业原料不足,尚需从中国和埃及进口。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平壤、新义州、龟城和开城等地。丝织业分布在西部传统的养蚕区。化纤厂集中在咸兴(二、八维尼龙厂)、新义州和清津。新建毛纺工业,原料多靠进口,以新义州为中心。另有惠山亚麻厂。近年针织业有些发展。

食品工业在各地较普遍发展起来,沿海以水产加工为主。

(二)农业 朝鲜北部山地多,平原少,农业用地占面积的20%,耕地占16%(200万公顷)。人均耕地只有1.4亩。因此,集约化经营成为发展农业,改变殖民地性和落后面貌的关键。近年正在推广旱田灌溉、建梯田、平整改良土地、治山治水和开垦海涂等整治国土的五项措施。按目前朝鲜公布的数字,年产粮食1000万吨,比1962年增加一倍。

种植业是农业基本部门,占农业产值的2/3以上,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水稻产量略高于玉米,1990年产水稻64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单位面积产量一直较高,1990年每公顷为7.19吨,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区。玉米分布较广泛。经济作物烟草、棉花集中在西部,亚麻和甜菜产于北部和东北部。西部沿海产水果,以苹果为多。高丽人参与中国人参齐名于世,是传统的出口物资,以开城地区最为集中。养蚕历史悠久,生丝可供出口。

畜牧业过去十分落后,只占农业产值的5%左右,主要是养马业。近20年来,利用北部广阔的牧场和饲料基地,发展了畜牧业,目前已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

渔业发展条件较优越,现有渔轮3000艘,年捕获量为200多万吨。主要有明太鱼、比目鱼、黄花鱼等。90%集中在东部沿海,渔港有清津、金策、新浦和元山等。

(三)交通运输业 国内运输以铁路为主,它担负着货运量的90%和客运量的70%。铁路总长3900公里,88%已实现电气化。主要干线:平壤—新义州是贯通西海岸重要工农业地带的主要干线。通过鸭绿江大桥与中国铁路相连。煤、金属、建筑材料源源北上,原木、有色金属矿石不断南运。元山—罗津线连接东海岸所有的重要城市和港口,承担着全国货运量的1/3。南浦—高原线是沟通东西海岸主动脉的重要线路,货流较繁重。东西两条运输大动脉与内陆的主要工业中心都有铁路相通。汽车运输是北部山区的主要运输工具,新建了平壤—南浦—元山的高速公路。内河运输鸭绿江居首位,次为清川江、大同江等。海上运输有一定发展。

朝鲜各地区由于受工农业发展水平、部门结构、以及自然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区、东部区、北部区的区域特点与差异十分明显。

韩国(南半部)  现有居民4326.8万人(1991年)。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平均为475人,属世界人口稠密区,居世界前列。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汉城是人口流入最集中地区,致使汉城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一城聚居着全国人口的1/4,汉城已发展成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呈减少趋势。近些年来,向海外移民大有增加。

过去半岛南半部的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都占朝鲜全境的2/3,素有“谷仓”之称;纺织与食品工业也曾分别占朝鲜的87%和65%。日统时期形成“北工南农”、“北重南轻”的产业地域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南半部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8年其工农业产值分别仅相当于1940年的21%、70%。在1950~1953年的战争中,工、矿、电力、交通的1/2遭到破坏,至1957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

(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迅速发展韩国土地面积小,人口众多,自然资源贫乏,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结构畸形。1953年后,韩国采取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战略,着手发展一些技术简单的传统的日用消费品工业,主要是纺织和食品工业,没有重工业基础。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居民贫困,通货膨胀,贸易入超,主要靠“美援”度日。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韩国还是一个分散个体农户为主的落后农业国。从1962年开始推行“输出立国”、“出口第一”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靠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装备,并在依赖进口原料、燃料和本国廉价劳动力基础上建立了出口工业,努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并把对外贸易做为经济得以腾飞的重要支柱,从而逐步形成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出口主导型”经济结构。南部自然资源贫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国内市场有限,唯一优势就是有充足的素质较优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韩国抓住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转换的有利时机,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出口主导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经济结构的转换 1962~1979年是韩国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此期间GNP年平均增长率为9.3%,特别是70年代增长更为迅速。1979年人均GNP1624美元,被西方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1979年下半年增长速度减慢,1980年遇到危机,加上农业歉收,出现了负增长(-6%)。1985年走出谷底,1986~1988年GNP年平均增长率为12%。1991年GNP达2727亿美元,人均6316美元。GNP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从1962年的37%、16%、17%发展到1990年的8.3%、45.5%、46.2%,形成了三、二、一产业依次降低的结构特点,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化。按其经济实力,已居“亚洲四小龙”之首。

(三)工业结构的转换 60年代初,韩国重点发展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大量出口纺织品、成衣、鞋类、假发、胶合板等产品。到70年代初,由于轻纺工业已发展到相当成熟地步,为适应工业发展与军事的需要,再次抓住发达国家战后第二次工业结构调整的时机,把工业发展重点转移到重工业上来,提出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工、水泥等工业,加上纺织和陶瓷工业被称为韩国的十大工业。70年代末期,重工业超过轻工业。进入80年中期,韩国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提出了“技术立国”口号。工业开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资本密集型发展,进而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迈进。

(四)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地域形成 70年代以来,钢铁、船舶、汽车、石油化工、电子等工业发展迅速,成为骨干工业。

1.钢铁工业 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钢铁工业产值占制造业总值的7.5%。钢铁工业从1970年浦项钢铁联合企业的建立才真正发展起来。1970年只产钢铁48.1万吨,1981年突破1000万吨,7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为20%。目前年产钢铁2187.3万吨,居世界第9位(1989年)。80年代的年增长率为9.1%。钢铁自给率已达85%。其产品的40%左右用于输出,是十大出口商品之一,占出口总值的7%左右,铁矿石的95%以上,焦炭的100%依赖国际市场,靠进口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的铁矿石,澳大利亚和北美的焦炭。主要分布在浦项、光阳、釜山、仁川等地。其中浦项是韩国最大钢铁企业,年设备能力为910万吨,成为世界上工艺技术和设备先进的大型钢铁厂之一。近年正在建设光阳钢铁厂,现三期工程竣工,设备能力已达810万吨。韩国的钢铁工业是在国际钢铁工业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开始的,韩国一无原料、燃料,二无资金,三无技术,而钢铁工业却如此之快的发展起来。一是政府及时的决策;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引进并合理的利用外资。如浦项厂建设资金的53.8%为外资,待自我能力增强,减少其份额,如光阳厂外资为35%。三是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要最先进的。不仅新建大厂实现了现代化生产与管理,同时也为原有的中小厂提供改造的条件。四是方便的海运条件,特别是面向太平洋的东南沿海地带。这是鉴于韩国发展钢铁工业的原料、燃料全部靠进口的最佳选址。

70年代以来,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有很大发展,如铜、铅、锌、铝等。多集中分布在温山工业中心。

2.造船工业 是韩国发展重化工业的重点工业部门之一。1970年造船总吨位只有2000总吨,1975年以来,先后建起4座大型造船厂,80年代初设备能力已超过400万总吨,15年间增长2000倍。1990年建成下水342.1万总吨,占世界总量的21.8%,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同年新订货573.7万总吨,占世界订货量的23.8%。韩国的船舶所以能打入国际市场,主要是:造船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低耗能工业。韩国发挥优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使船舶成本低,价格便宜,技术质量又有保证;优良的港湾为发展造船工业提供最佳区位,于是战胜了竞争对手获得成功。造船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这里不仅良港密集,水深潮差小,又是钢铁和机械工业中心,人口稠密,极适造船业的发展。蔚山(现代造船厂)是最大造船中心,占韩国建造总量的1/2,玉蒲(大宇船厂占26.6%)次之,以及巨济、釜山、忠武,丽水等中心。

3.汽车工业 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1973年汽车产量只有2.5万辆,经过两起两落,进入80年代才发展迅速。1986年超过100万辆,1989年达112.9万辆,占世界产量的2.3%。70~80%为轿车,1/2以上用于输出。随着汽车工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多输往中东、南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近年已进入西欧、北美市场。韩国的汽车是靠质量高、价格低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如同类轿车的价格比美国和日本产的要便宜30~20%。当然政策上的扶植和售后的周到服务、信息灵通等都是扩大销路的重要环节。汽车工业集中分布在蔚山、釜山和光州等地。汽车工业已开始在海外建厂,并在美、加建众多汽车销售网点。

4.电子工业 起步迟,发展快,已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1971年产值1.38亿美元,1988年增加到246.73亿美元,净增长170多倍。产值占制造业的1/5和出口值的1/4。韩国的电子产品以日用消费类为主。多分布在汉城周围地区、釜山和龟尾电子工业基地。北美、西欧是主要出口地区,为扩大出口已在北美、东南亚国家建分厂。

5.石油化学工业 6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按乙烯计算,1973年产10万吨,1988年已超过60万吨。各种石油化工产品产量达200万吨。合成纤维织品年产26多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8.6%,居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以丽水和蔚山为中心。有向西部沿海地区扩展的趋势。

(五)工业地带 随着工业结构的转换,工业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过去的轻纺工业分布主要以靠近地方资源(特别是蚕丝、麻)为主,呈分散布局,如清州、大丘、光州、大田和汉城等工业中心。自60年代以来,工业布局除向原有的汉城、仁川工业区集中外,明显沿着京(汉城)釜铁路和高速公路向东南沿海地区延伸、移动。逐步形成两大工业地带:京仁和岭南临海(即东南沿海)。从职工人数、产值来看,两个地带接近韩国的80%,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发展成为韩国工业的南北两极。

1.京仁工业地带 以汉江沿岸的汉城及其周围的卫星城镇和仁川组成。汉城是韩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仅汉城市的工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的1/4,按汉城大城市圈则占1/2。工业以纺织、服装、印刷、食品等轻纺工业为主。仁川是本区的海上门户,利用沿海港口的有利条件,发展了机械、化学等重工业。

2.岭南临海工业地带  以位于洛东江河口的釜山为中心,向北延伸到迎日湾,向西扩展到光阳湾,呈沿岸型带状分布。亦称东南沿海工业区,是韩国第二大工业地带。70年代以来,在韩国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本区原料靠进口,产品大部供出口,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型工业地带”。工业以钢铁、造船、石化、汽车、机械和纺织为主。釜山是该地带核心、韩国最大港口(占输入总额的1/2和输出总额的74%)和第二大城,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城。新建的工业中心:浦项、蔚山、玉浦、昌原、丽水、光阳等。马山是韩国第一个出口自由贸易区,以机械、纺织、电子为主,经济效益明显。

还有以大丘为中心的岭南内部工业区。本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传统的纺织业基地,交通较便捷,成为第三大工业区。部门以纺织、电子为主。以大田为中心中部内陆工业区,韩国中部的交通和商业中心。工业以纺织、机械、化工为主。另外以光州为中心的湖南工业区(韩国的第二个出口自由贸易区里里位于此区)和太白山工业区正在逐步形成之中。近年韩国的产业布局、出口基地和区域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西部沿海地带,称为国土开发的“西海岸时代”。这不仅是国土均衡布局的需要,更是扩大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多元化的需要。把接近中国的西部沿海做为开发重点是显而易见的。现已集中投入巨额资金、人力、物力开发西海岸,使之成为对中国的贸易基地和推行“北方经济政策”的前沿。预计到21世界初形成从仁川到木浦的西部沿海经济地带。韩国为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兴建农村工业团地。

(六)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韩国总生产的30.7%依赖对外贸易。70年代以来外贸额骤增。如1970~1979年,出口额从8.35亿美元增加到150.6亿美元,10年间增加18倍,年平均增长高达37.9%。80年代以来,由于内外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外贸额增长减速。1991年出口额为718.9亿美元,进口额816亿美元,人均3547美元,居世界前列。

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向高层次发展。60年代以出口轻纺产品和农、渔产为主。到70年代中期,除传统商品外,电子、船舶、钢铁和石化产品都成为十大出口商品。80年代初,重工业产品超过轻纺产品。目前电子、钢铁、汽车,船舶分别占出口的第1、3、5、6位,合占40%以上。进口以石油、木材、煤炭、机械、废钢铁和棉花为主。为确保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一些企业纷纷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如参加印尼的石油和原木、苏丹的铁矿、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煤炭开发等。近年为抗衡西方发达国家的限制进口政策,摆脱对美、日市场的严重依赖,寻求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虽然韩国的资金不充裕,但近年大力向亚非拉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投资建厂,到90年初,海外总资产达260亿美元。美国和日本是韩国的两大贸易对象国。70年代两国曾占进出口的70%以上,目前仍占1/2以上。近两年中韩贸易有发展,1990年对华出口23.7亿美元,进口34.4亿美元,是第三大贸易国。中韩已建交,双方贸易将有大发展。

20多年来,韩国经济确实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如加剧了经济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优先发展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致使粮食自给率下降,从60年代的94.5%降为80年代的42.2%,年进口谷物近1000万吨。出口工业与内需工业发展不协调,造成内需消费品不足,物价上涨。轻、重工业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比例失调。加大了各阶层居民间收入水平的差距。还有军费负担过重,资金、技术和市场严重依赖美、日,经常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变动的冲击。限性。


  本文标题:亚洲-东亚(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57.html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
欢迎你对亚洲-东亚(7)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亚洲-东亚(7)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