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钢铁工业是重点投资部门,发展速度很快,到1973年其设备能力已达1.2亿吨。从1953~1973年的20年间,世界钢铁产量增加近两倍,而日本竟增加14.5倍。近10多年来,由于世界钢铁生产萧条,日本钢产量维持在1亿吨左右(1989年10790.8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8%,高于俄罗斯居世界首位。人均钢铁产量706公斤,也居世界首位。1990年钢铁工业占工业总净产值的13.7%,出口总值的4.4%,次于机械工业是第二大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现代化生产水平高,其劳动生产率已超过欧美各国。钢铁生产的能耗量和焦比也都是最低的;加上日本工人工资低于美国,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日本钢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燃料几乎全靠海外市场,除石灰石、耐火材料可以自给外,铁矿石的99.97%,焦炭的95.4%,锰矿石的95.8%,铬、钼、镍、钨等的全部,以及大量的废钢铁都由国外进口。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44%)、巴西(23.1%)和印度等国,焦炭和废钢铁主要来自澳大利亚(43.6%)、加拿大和美国等。钢铁产量的1/3用于出口。钢铁工业内部结构:轧钢大于炼钢,炼钢大于炼铁。日本是个钢铁生产大国,但其基础十分脆弱。
日本共有大小钢铁厂8000多座,其中有钢铁联合企业21座,它生产生铁的全部和钢产量的80%以上,年产钢规模在500万吨以上的14个大型厂,除室兰外,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内,形成了长达1000公里的钢铁工业地带。在该带内形成五大钢铁工业基地:阪神、京滨、濑户内、北九州和中京,其中设备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有福山、水岛、鹿岛和君津等。分析其布局的条件:首先是接近大消费区;其次是优越的港湾条件,可以充分利用方便、廉价的海运;以及有利于取得设备、劳动力和部分废钢;用水、用地、用电得以解决等。
(四)机械工业 是日本最大的工业部门,也是战后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1990年机械工业工人与产值分别占总数的36.8%和41.4%,占出口贸易额73.4%和世界机械类出口值的首位,以汽车、造船最为发达,与钢铁工业一起组成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大支柱。电机、精密机械发达。近些年与信息产业有关的电子工业发展很快。
1.汽车工业是日本工业的重要部门,占工业总产值的13.5%和机械工业产值的29.6%(1990)。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现年产1340多万辆,占世界的26.2%。从1980年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以生产小轿车为主(73.8%),次为卡车。日本汽车以外型美、性能高、耗油少、价格低而著称。汽车产量的1/2销往世界各地,汽车(包括部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1.5%(1990),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输出国。
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中京和京滨工业区,两地产量合占全国的70%以上,丰田市是最大汽车城,称为日本的底特律。还有名古屋、川崎、东京、刈谷和日野等中心。1982年以来,丰田、日产、本田等几大汽车公司直接向美国、加拿大、英国投资,建独资和合资企业。目前生产能力已超250万辆。
2.造船工业 是日本工业化的先驱部门。战后发展迅速,从1956年开始牢据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历年产量的1/2左右。有“造船王国”之称。日本以建造商船为主,有各种专业船舶,技术先进。战后以来船舶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建造量的70~80%为国外订货,占世界船舶输出量的60~70%,是世界最大的船舶输出国。近10多年来,由于需要量锐减,再加上第三世界造船的发展,并以低价的优势打入国际市场,致使日本船舶产量明显下降。如1990年订货量为1114.2万总吨(占世界46.3%),下水量681.8万总吨(占43.4%),只等于1975年(最高记录)的40%。船舶出口曾占总出口总值的10%,是高速增长时期三大出口商品(汽车、钢铁)之一,1990年只占2%。战后日本造船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世界船舶市场的需求量骤增;二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原油进口猛增,需要注册新货轮;三是远洋渔业的发展,扩大了渔船的供给量;四是日本造船工业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建造期短,船价低,这也是日本造船业长期占据世界首位的主要原因;五是日本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对造船工业的发展与布局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主要大型厂多集于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港口或钢铁、机械工业中心。北九州的长崎是个老厂,它是日本和世界最大造船基地之一;新建有明和香烧厂;濑户内区的吴、广岛、坂出、相生、玉野等;中京区的津;京滨区的横贺(追滨);以及佐世保等都是重要中心。
3.电气机械和精密机械 发展十分迅速,其地位日益提高,已占机械工业的41.5%(1990)。日本电子产品以小型轻量化和故障少为特点,又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如台式计算机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2%,产业用自动控制装置占世界的66.8%。家电工业发展很快,但近年由于“亚洲四小龙”工业的兴起,中国停止进口,输出量有些减少,目前主要输往美欧各国。还有照像机、钟表等产品产量与质量大幅度提高,在国际市场与德国和瑞士争夺激烈。主要分布在京滨和阪神工业地带的中心城市及其外围地区,长野的诹访地区是战后新兴的内陆精密机械工业中心。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集成电路工业有很大发展,京滨和北九州是两大生产基地,次为阪神和东北区的南部等,其中北九州被称为日本的“硅岛”。
(五)纺织工业 是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发展的部门。战前占工业产值的1/3和出口值的57.6%。战后发展缓慢,生产地位日益降低。50年代曾占24%和48.2%,居首位,目前降为5.1%和2.8%(1990)。纺织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现以化学纤维为主(占69.5%),尤以合成纤维为多(占58%)。棉纺被称为“夕阳工业”。化纤工业多分布在北陆、东海和濑户内海沿岸。棉纺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京地区和大阪湾南部一带。
此外,日本的造纸、印刷、陶瓷、水泥和食品工业等也很发达。
农业地位不断下降 60年代以来,农业地位日益下降。从1960年占国内纯生产的9.8%降到1990年的2%;农业就业人口从占26.8%降到6.9%;与此同时,中学以上毕业生从占农业就业人口的10.1%降为0.6%。耕地逐年缩减,从607万公顷降为524.3万公顷,带来了农业综合自给率的下降,从占90%降为68%。
(一)农业生产特点 日本农业由于自然、历史、人口条件以及经济特征的差异,与欧美国家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经营规模小,以个体经济为基础,进行现代化的商品生产;二是集约化程度高,单位面积的投工量与产值均高于欧美,但劳动生产率低于各国;三是以水利化和化肥化为先导,逐步实现机械化;四是农地中以耕地为主,且水田多于旱田,其比值为55∶45。人均耕地不足0.65亩,每平方公里耕地的人口密度2620人,居世界最前列,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五是农户中兼业化和高龄化显著。专业农户只占12.3%(1990)。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业生产以老人与妇女为主,称为“三老农业”。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增加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行农地流动化策略,主要是借贷耕地和委托经营的方式。这样,经营规模得以扩大。
(二)农业部门结构特点 日本是个传统的水稻生产国。战后发生巨大变化,目前,种植业占71.7%,实际上,水稻(29.2%),菜、果、花(32.4%)和养畜业是日本农业的三大支柱。养蚕业、养渔业也较发达。引起农业部门结构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工业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的扩大,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食物消费构成的变化等。日本向以鱼米为主要食品,60年代后期食用肉、乳类、面粉等大量增加,大米的食用量日益减少,这是引起种植业地位下降与部门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加之当时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便宜,进口农产品更为有利可图,这也是原因之一。
1.水稻种植业 水稻是日本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07万公顷(1990),占总播种面积的40%,约占农产值的30%。近年水稻产量一直维持在1000~120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3%左右。日本是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之一。日本水稻生产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达到稳产、高产,每公顷平均产量6吨多,居世界前列。到60年代末期,稻米产量自给有余。于是推行水田改旱田的对策,致使水稻播种面积有所减少。除北海道的东部和北部外,水稻种植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陆、北九州等的日本海沿岸地区。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新品种培育成功,水稻种植日益向北推移。特别是东北和北陆两地区合占40%以上,成为水田率高,单产量最高的水稻专业化地区,是日本商品粮基地。
2.蔬菜与水果种植业 60年代以来,两者的播种面积、产量都有很大增长,成为日本三大农业支柱之一。目前其播种面积分别为64万公顷和40万公顷,约占耕地的12%和7%,占农业产值的21%和8.5%,合居首位。由于蔬菜是属于供需、丰歉和价格变动较大的作物,因此,各品种的种植面积因年而异。在地区分布上,大中城市的近郊和南四国是蔬菜专业化地区。战后,由于市郊农地逐步市街化,以及随着园艺设施的发展,运输工具和技术条件的改善等,在远离城市的农业区和高冷地区形成新的为城市服务的蔬菜生产基地。水果的地区分布,大体以关东平原为界,北部盛产温带水果,苹果主产于青森平原、长野盆地等;以南盛产柑桔等亚热带水果,爱媛、和歌山、静冈及九州北部等各县为主产地。冲绳盛产菠萝等热带水果。
3.养畜业 近些年日本食用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60年代占农产值的15%,现已接近30%,成为农业三大部门之一。养畜业的发展,引起以玉米为饲料谷物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几乎全部靠从国外进口。奶牛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肉牛以南九州为最多;养猪业过去多集中在城郊地带;近年在边远地带建起许多养猪场;鸡的饲养分布普遍,特别是在名古屋等大城市附近形成大的生产基地。
4.渔业 日本有着发展渔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寒暖流在东北沿海相汇,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并有发达的造船业相配合,所以日本很早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之一。鱼产品一向为人民重要肉食来源。年渔获量在1000~1200万吨,约占世界的14%左右,居世界首位。以北海道、东北地区的东岸和九州西岸最为重要。主要渔港:钏路、八户和长崎等。
本文标题:亚洲-东亚(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