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亚洲-东亚(5)

亚洲-东亚(5)

时间:2011-02-08 21:4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日本农业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农业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农业生产与消费经济关系的变化等,形成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区。大致可分为10个区:(1)北海道乳酪、麦、豆、马铃薯区;其中石狩平原有稻谷种植;(2)东北稻、果区,日本商品粮基地,北部盛产苹果,南部多葡萄和梨;(3)关东畜、菜、稻、果区,城郊农业发达,西部山麓为传统养蚕区;(4)东山果、菜、养蚕区,高冷地蔬菜产区;(5)东海柑、茶、菜、养禽区,柑桔产量占全国的10%,茶占1/2;(6)近畿、濑户内稻、果、菜、养禽区;(7)南四国果、菜区;(8)北九州双季稻、菜、果区;(9)南九州肉畜、菜、甘薯区;(10)冲绳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

交通运输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运输业有很大发展,货、客运量成倍增长。60年代以来,日本运输业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其突出特点是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与新航空线的开辟,使铁路地位下降,公路运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以海运为中心,公路为骨干与铁路、航空相配合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汽车的机动性强,速度快;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拥有量的急骤增加,公路的整修与现代化;以及发达的汽车工业等等。

1.公路 现有汽车(小轿车、大客车、大卡车)5650万辆,占世界汽车保有量的9.8%,仅次美国居第二位。人均占有0.42辆,居世界前列,可以说日本进入“汽车时代”。公路总长约110万公里,形成发达公路网。到1990年已有高速公路4400公里,以东京为中心,向西经东名、名神、中国线直达九州北部;北上通达青森,经青函隧道直达北海道,大大缩短了首都与各地间的时间距离。

2.海运 日本经济的严重对外依赖与岛国的地理特点,使海上运输量十分庞大,是日本对外联系的主要运输方式。现拥有2500多万总吨,7000多艘的商船队,约占世界总吨位的6.4%,次于利比里亚、巴拿马居世界第3位。日本海港主要集中在三湾一海地区,横滨、神户是日本东西两大港口,名古屋、千叶、东京、大阪、川崎等都是重要贸易港。

3.铁路 日本铁路运输发达,铁路全长2.5万公里,1/2以上已实现电气化。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且与海岸平行。在太平洋沿岸有东海道、山阳和东北各干线;日本海沿岸有北陆、山阴、羽越各干线等。从60年代始建高速铁路,称“新干线”。已建有东海、山阳、东北新干线,纵贯本州南北,还有沟通南北两岸的线路。

4.航空 客、货空运都有增加。空运货物多为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如1990年空运量占贸易货运总量的0.15%,却占贸易额的18%。成田是著名国际空港。

对外贸易  日本是个加工贸易型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99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217.5亿美元。比1960年增加59倍。1990年出超521.5亿美元。日本输出占世界输出额的9.1%,居世界第2位。日本对外贸易额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外贸商品构成通常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一个时期的生产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及资源条件的特点。第二次大战前(1934~1936年),日本出口以棉织品、生丝等为主的纤维品居多(占57.6%);进口以纺织原料为主(40%)。战后,随着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外贸商品构成相应地发生变化。出口以重化工业产品为主,占出口总值的87.3%(1990),其中以机械类(45.1%)、汽车(21.5%)、精密机械(4.8%)、钢铁(4.4%)为主。而进口主要是工业原料、燃料和食用农产品、成衣等,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石等占进口值的1/2,纺织原料只占1.1%,而成衣却占进口的3.7%。近年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出口商品构成出现新特点:创汇高的短、小、轻、薄的尖端技术密集型商品在出口比重上有所上升,传统的机械产品有所下降。适应国际协调型经济的发展,进口商品构成也将会发生变化。

外贸地域构成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掠夺与剥削亚洲各国,其中以中国为主。战后初期由于处在美军的占领下,因此,在日本进出口贸易中,美国跃居首位(占1/3)。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欧美国家贸易摩擦日益加深,贸易国有所增加,但美国仍占进口的22.4%和出口的31.5%。近些年日本与亚洲地区特别是与东亚、东南亚、西亚地区的贸易额不断增加。中日贸易在其进出口中分别占5.1%和2.1%(1990)。

地域经济特点和差异 日本国土传统的划分为八大地方(或地区)在长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生产发展速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因此它们内部的生产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各自形成不同的特点。以现行日本行政区划和八大地区为基础,按生产力发展水平、特点,人口密度及人口增减动态等,将全国组成三个经济地域类型区和13个经济地域。三个类型区是:经济发达区,指南关东、近畿和东海区,亦称高密度区;中等水平类型区,指北关东、北九州、山阳和北陆地区,亦称中密度区;经济落后类型区,指东北、东山、山阴、四国、南九州和北海道地区,亦称低密度区。

(一)关东地区 位于日本的中心地带。这里自古以来是日本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经济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全区面积占全国的8.5%,人口占30.8%。关东的南部(临海地区)与北部(内陆地区)有明显差异。

南关东是首都所在地,全国经济中枢地区。面积只占3.6%,却集中全国1/4以上人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876人,是全国人口最稠密区,且城市化进展迅猛,大、中城市密集。在产业结构中(产值)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1.2%、37.2%、61.6%。它拥有国内生产的30%和工业产值1/4以上,是日本经济最发达,分布最集中地区,京滨工业地带是关东区的核心部分,日本最大的工业地带,重化工业率为67.1%,工业部门结构以机械工业(汽车、电机、精密、造船占43.4%)、炼油、石化、钢铁、印刷为主。这些部门居全国领先地位。各项产值占全国该项的1/5~1/2,是工业部门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工业分布沿东京湾延伸,形成以东京、川崎、横滨和千叶为中心长达100公里的弧形临海工业地带。近年沿铁路、公路呈放射状向外扩散,新建内陆技术密集型工业区。它发展成为最大经济区的重要条件是:京滨背负全国最大关东平原,地域开阔;滨临东京湾,水深港阔,海上运输方便;开发历史悠久;拥有熟练的技术劳动力资源;附近有小煤田,中部山地水力资源丰富;以及科技文化中心和首都的政治作用等等。

农业以城郊农业为主,商品率高,但因区内消费量极大,仍供不应求,尚需外地供给。

本区为全国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区,贸易港聚集,商业极为发达。

东京为日本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京都人口1185.5万(1990),其中区部816.3万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工业以印刷、电机、汽车、精密机械为主。大型厂多分布在填海新陆上,内陆有承包企业的中小厂。东京是全国经济管理中枢,形成一极化的集中,聚集了20多万家公司总部;又是繁华商都,零售额占全国的13.2%。居民储蓄额占27%,货款额占40.3%。这些年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之一。横滨(322万人)是全国最大贸易港。

北关东是京滨工业地带的外围地区。6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展迅速,它已由一个农业区发展成为具有中等水平的工农业区。北关东因劳动力价格低于京滨,交通、信息、居住环境都十分有利,随着京滨工业的空间外延,促进北关东工业迅速发展。1985年以来工业产值已越过濑户内工业地带,成为仅次于京滨、阪神和中京的第4大工业地带。工业部门以技术革新和提高消费水平的家电、电子、汽车和机械工业为主。多沿高速公路与铁路线分布,东部临海的鹿岛已成为新兴的钢铁、炼油、石化工业基地。筑波是日本的学园研究城市。

(二)近畿地区 亦称关西。以大阪为中心,前临大阪湾,占据大阪平原,面积占全国的7.2%,人口的15.6%。古代政治、文化中心,近代经济发达。目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位仅次于南关东,居全国第二位。占就业总人口的16%,分别占国民收入和GDP的17%。在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1.5%、39.3%、59.2%。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8%。

阪神工业地带是本区经济的重心,是西日本的经济中枢。大阪与神户之间,城市毗连,工厂星罗棋布。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3.03%。轻重工业都很发达,以钢铁、造船、石化、机械、纺织为主。工业布局以大阪市为中心沿大阪湾向两侧和内陆延伸。临海地带多为重工业,新建堺泉北工业区,其南部是传统的棉纺工业区;内陆工业以电机为主。大阪市(262.4万人,1990年)曾是日本的古都,明治时代发展成为日本最大商业城市。战后,工业发展迅速,是西日本工商业和文化中心。神户是该区的第二大工业中心和日本第二大港。京都也是日本古都之一。纺织、印染、陶瓷、漆器都是京都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业部门,西阵的丝织品和清水瓷器,在全国负有盛名。

本区的蔬菜、果树、花卉都较发达。稻米需从外区调入。
  本文标题:亚洲-东亚(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57.html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
欢迎你对亚洲-东亚(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亚洲-东亚(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