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北美洲-美国(3)

北美洲-美国(3)

时间:2011-02-08 21:1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美国煤炭资源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是东部的阿巴拉契亚煤田、密西西比河中游的东部内陆煤田(中央煤田)和分布在西部山地高原区的西部煤田。阿巴拉契亚煤田是目前美国煤炭开采的集中地,产量占全国的1/2,并且是主要的焦煤产区。中央煤田储量也很大,但煤质较差,目前开采仅限于北部靠近五大湖的地区。西部煤田储量占全国1/2以上,含硫低,煤层厚,便于露天开采。但长期没有得到很好开发,产量一直不大。自70年代以来,才有较快的增长(由1970年占全国的5%,提高到1985年的近30%),今后将成为美国煤炭重点开发的地区。

美国煤炭开采长期处于不稳定和衰退状态。1900年产煤2.45亿吨,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1918年产量达6.15亿吨,1947年6.24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一直下降,1960年只产3.8亿吨,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能源危机”的爆发,石油的短缺,为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资源丰富的煤炭又重新受到重视,近年来产量回升到8亿吨左右。战后美国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在电力构成中,以火电为主,约占全部电力生产的70%。水电站主要分布在田纳西河、哥伦比亚河和科罗拉多河上。原子能发电站从1957年开始建立,1990年投产的核电站总发电能力达1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占全国发电量的20.6%。大部分电站分布在北部。

冶金工业 钢铁、汽车和建筑业一起被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工业可算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战后每年生铁和钢的产量一直分别徘徊在7000万吨和1亿吨左右(1973年钢产量达13680万吨,为历史最高产量,1990年为8870万吨)。

美国发展钢铁工业有着较为优越的资源条件:苏必利尔湖西部沿岸蕴藏有丰富的铁矿(目前富铁矿已趋枯竭,现多开采含铁22~35%的贫矿,但储量巨大,以梅萨比铁矿最著名),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丰富的炼焦煤,只有锰矿需要从国外进口。

美国钢铁工业的主要中心高度集中于北部,现在全国有80%以上的钢产于北部,并日益移向便于水运的大湖沿岸和沿海地区。

美国钢铁工业发端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初期是利用当地木炭和小铁矿发展起来的分散小厂。随着木炭被无烟煤代替,冶金中心先是稍向北移到靠近无烟煤产地的贝斯利赫姆(伯利恒)和斯克兰顿一带;焦煤炼铁技术推广以后,其中心继续西移,转移到盛产焦煤的匹兹堡地区。匹兹堡在近代产业史上曾被称为美国的“钢都”。本世纪初,美国钢铁垄断资本曾经制订“匹兹堡加价制”,规定全国各地钢铁价格都必须是匹兹堡价格加上由匹兹堡到达该地的运费的总和,这一制度严重地妨碍了其他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钢铁消费量的骤增及消费区的不断扩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苏必利尔湖区的铁矿开发以后,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虽然在钢铁生产上居统治地位,但在沿湖地带又兴起了许多新的冶金工业中心,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等。在最大的钢铁消费区——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也建成了大规模的钢铁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新建的钢铁厂大部分在芝加哥区和大西洋沿岸。匹兹堡地区的地位已相对大大削弱,甚至有的钢铁厂已经倒闭。钢铁工业这种向沿海、沿湖消费区集中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煤和铁砂等原料可以利用廉价的水运,并可享受低运价的优待,而相反钢铁的运价却很高。炼钢中消耗的大量废钢铁(在美国约占2/5),又主要来自消费区。再加上自50年代以后,苏必利尔湖区的富铁矿已经减少,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的优质廉价铁砂日益增加。目前美国每年进口的铁砂约占消费量的30%。为了便于利用进口铁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了伯恩斯港钢铁厂(在芝加哥东南)和费尔利斯钢铁厂(在特伦顿附近),扩建了巴尔的摩附近的斯帕罗斯波因特钢铁厂(雀点厂)。与此同时,美国南部和西部钢铁工业则很少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60年代以后,美国钢铁工业中兴建了几十座小型钢厂,分布在全国。它们以废钢为原料,在消费区采用电炉炼钢,并轧制当地需要的钢材。目前小型钢厂生产了全国1/5的钢。这对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以及平衡钢铁工业的布局,有重要作用。

总的看来,目前美国钢铁工业仍然集中在北部地区,按地区来说,又多集中在五大湖以南。主要中心有密执安湖南端的芝加哥(包括附近的格里厂),伊利湖周围的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匹兹堡及其附近的约翰斯顿、杨斯顿和坎顿等。其次为大西洋沿岸区,主要中心是巴尔的摩和费城。南部主要中心有伯明翰,虽然接近煤铁产地,但钢铁生产规模不大。又在休斯敦建立了新的钢铁厂。西部地区钢铁工业规模更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只是由于政府补贴才有所发展,芳坦纳(洛杉矾附近)、普韦布洛(科罗拉多州)和普罗沃(犹他州)是主要中心,这些钢铁厂目前已处于停滞状况。

机械制造工业 是美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各部门在美国都得到发展,其中有些部门由于受到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发展较差,但在军事工业和尖端技术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机械制造工业绝大部分聚集在北部,个别部门的分布更加集中。

汽车制造是美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汽车年产量达1000万辆(1990年为977万辆),在全国汽车产量中,有60~70%是小汽车。汽车制造业的分布特别集中,集中在中西部区,主要是在以布法罗、辛辛那提和珍妮斯维尔(在芝加哥的西北)为顶点的三角形地区内,其中以底特律周围地区最为集中,底特律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业中心。这里有发达的冶金和机器制造工业,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底特律之所以成为美国的“汽车城”,还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早在19世纪,密执安州的南部就是伐木和烧炭中心,后来随着大规模向西移民,又兴起了马车制造业,到上个世纪末,底特律成了著名的马车制造和金属加工中心,这为后来发展汽车工业奠定了基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的总部都设在底特律。战后美国新建的汽车厂,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区,但多选择在工会组织力量弱、交通方便的小城镇建厂。西部的洛杉矶、南部的亚特兰大也是汽车生产中心,但是还要依靠北部生产的某些汽车零件。

飞机制造工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它的分布和汽车工业不同,太平洋沿岸地区占1/2以上,并且几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矶和西雅图。其他还分布在得克萨斯州(最大中心是达拉斯和沃斯堡)和堪萨斯州(维奇托和堪萨斯城)等。东北部飞机生产的比重虽不大,但却是发动机、推进器和仪表等的集中产区。美国的造船工业能够生产最先进的核航空母舰和核潜艇等,但商船生产远不及日本、韩国等国。沿海许多港口都建有造船厂。

电气器材及电子工业,除生产一般的电机、电器外,还生产世界上最先进和规模最大的电子计算机。新兴的电子工业是美国发展最快的部门。它是美国一个产品丰富、基础雄厚、技术最为先进的工业部门。电子工业中以电子计算机生产发展速度最快,并且也是美国制造业中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目前美国已占世界电子计算机市场的60%。电子计算机生产已越来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电气器材工业90%集中在北部,最大中心是芝加哥,次为纽约、费城以及伊利运河沿岸的一些工业中心。洛杉矶是西部最大中心。旧金山附近的“硅谷”是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美国的一些科学、教育中心,也逐渐建设成为电脑一信息生产基地。

机床工业95%以上集中在新英格兰和滨湖区。农业机械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中央东北部和中央化学工业美国有丰富的化工原料,首先是石油、天然气和煤,其他还有大量的磷灰石(产于佛罗里达半岛)、硫磺(墨西哥湾沿岸)和食盐等。现在美国化工产值占世界的1/4以上,在国内各工业部门中仅次于机械制造业,居第二位。70年代以来,它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其他部门。

化学工业 发展的初期,主要生产酸、碱等基本化工产品,之后,有机合成化学工业逐渐占优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化学工业的分布也从五大湖沿岸和东北大西洋沿岸迅速转移到了石油资源丰富的墨西哥湾一带。

石油化工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化工部门。其布局特点是与炼油厂密切结合,建立大型石油加工与化工基地。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最大的原油产地,当然也是石油化工最集中的地区,仅在科珀斯克里斯提—休斯敦—博蒙特地区就集中了全国石油化学工业的40%,休斯敦生产的合成橡胶占全国的一半。墨西哥湾地区化工产品数量虽然很大,但主要是些中间产品,而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级化工产品仍逊于北部,所以在化工产值方面,目前北部仍占优势。

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在煤炭和冶金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化工区,后来也兴建了石油化学工业。

纺织工业 美国棉、毛和化学纤维纺织工业都居世界前列。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它是唯一用本国原料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国家。但毛纺原料大半要依赖进口。战后,外国纺织品输入日增。新英格兰是美国最老的纺织工业区。但19世纪末开始迅速衰落,而南部区则超过北部占据了绝对优势。目前北部仅在高级纺织品方面尚能保持一定的地位。南部纺织工厂主要集中在早已衰落的老棉区——“皮德蒙”区,即南、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境内的阿巴拉契亚山东麓。那里有大量低廉而组织程度差的劳动力,工资较低。
  本文标题:北美洲-美国(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北美洲-美国(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北美洲-美国(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