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 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准(2)

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准(2)

时间:2010-12-17 15:2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3.3.2 要体现地理学的基本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特点。

3.3.2.1 地理课程内容要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

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内容编排和教育功能两个方面来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

(1)内容编排上要体现综合性

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涉及位置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自然地理内容,而且应包括人口、聚落、交通、旅游、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的内容。此外,地理课程内容也要涵盖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强调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更要着重突出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密切关联的综合性内容。因此,地理课程内容内部要素之间要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而能够充分体现地理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初中地理 “日本”为例,教材从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方面对日本进行介绍,实际上三部分内容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详见图3-1),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

(2)教育价值上要体现综合性

地理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应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获得均衡发展。其中,必要的地理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前提,地理能力能够促进地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地理方法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可见,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以及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在教育价值上,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

【案例3-3】 酸雨危害与防治

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成为酸雨区,酸雨区已覆盖了我国国土面积的40%。我国南方还出现了大片的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根据调查和监测,我国的酸雨区面积还在扩大。

酸雨不仅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为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我国政府已经采取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从教育价值上看,“酸雨危害与防治”包括以下构成要素:①地理知识要素。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取什么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等相关知识。②地理能力要素。通过读图能够判断我国酸雨分布的地区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通过对酸雨危害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意识到酸雨对生物、建筑物、土壤以及人类都有很大的危害,进而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意识。综上所述,“酸雨危害与防治”课程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存量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必备的地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健全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说,在教育价值上,“酸雨危害与防治”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

3.3.2.2 地理课程内容要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它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地理课程内容应从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等三个方面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特征。

(1)地理课程内容要体现区域特征

地理学的区域特征是指某一区域的显著征象与标志。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体现不同尺度区域的显著标志。以初中地理 “非洲”为例,它强调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自然景观以热带、亚热带为主,荒漠面积广大,以黑色人种为主;自然带呈带状分布,并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热带为主的各自然要素类型众多,动植物的特有种丰富。这部分内容从地形、气候、植被、生物、人种等角度较好地反映了非洲的典型区域特征。

(2)地理课程内容要体现区域差异

地理学的区域差异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前者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后者是指地理环境中任何与前者有偏差的分异现象”。例如,“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平衡,地表组成物质在各部分的差异,不同的地形结构,相异的海陆位置,以及地表各部分不同的历史发展,大陆的地理环境按照不同地段的总体特征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就体现出差异性”。

 

【案例3-4】 根据已学的知识,完成下表:

  北美洲 南美洲
面 积   1800万平方千米
五带中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最长山脉   安第斯山脉
最长河流 密西西比河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面积最大的国家   巴西
主要人种   以混血种人为主
国家类型 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  

 

比较是认识地理学区域差异性的主要方法。上述地理课程内容,通过对面积、纬度位置、山脉、河流、气候、国家、人种等要素的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主要特点和性质,进而找出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显著差异。上述地理课程内容说明了区域不同,特性各异;差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有规可循,从而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差异性。

(3)地理课程内容要体现区际联系

地理学的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尺度自然综合体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能够体现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乃至地理环境的各个部分间的联系与作用。这类地理课程内容包括两大类:

第一,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

【案例3-5】 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 “地球之肺”。然而,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这里的热带雨林面积不断缩小,以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有关卫星观测数据显示,在1996—1997年间,亚马孙地区农民为开垦耕地和牧场,放火焚烧森林的次数较以前增加了50%以上。许多大火是为了清理旧牧场和一些不太重要的林区,但大约有1/3的大火是用来开垦原始森林的。垦荒是这个地区热带雨林被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巴西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里的热带雨林。

通过上述地理课程内容能够看出,亚马孙地区农民垦荒造成热带雨林大面积丧失,其结果一方面削减了热带雨林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促使气候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导致了土壤、河流等因素发生变化,致使土地持水力下降,造成亚马孙河河水泛滥,形成大量水土流失。这类地理课程内容说明植被、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相关要素造成影响;反过来,这种影响又会波及其自身,形成 “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地球之肺”这类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的区域联系。

第二,地理环境中某部分变化会给其他部分带来影响。

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可以看出,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从地理位置和气压带风带来看,欧洲和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大西洋的东侧,北美洲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可以说地理位置和气压带风带两种要素对两洲气候的影响差别不大。原来,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是: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对气候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地形的影响,造成两洲气候不同,从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地理环境中某部分的变化会给其他部分带来影响。
  本文标题: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准(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2207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2207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准(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准(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