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作文指导
当前位置: > 作文大全 > 作文指导 > 2011年高考百日冲刺“话题作文”及作文范文精粹(13)

2011年高考百日冲刺“话题作文”及作文范文精粹(13)

时间:2011-04-23 03:1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镜子与画布
                                             任鑫

画室里的一面墙上,镶着一面镜子,墙边的画架上,有一张完全空白的画布。
镜子骄傲地向画布说:
“你看看你,又苍白又肤浅,再看看我,我能够映出世间一切东西!”
画布却淡淡地说:“尽管我现在只是一片空白,但那是为了日后能够获得更美丽的颜色;你虽然现在拥有世间的一切,但谁都不会在你那里永远停留。”
有一天,画家在画布上画了一幅失败的作品,镜子便嘲笑画布说:“来照照你自己是什么样子吧,多么难看的线条,多么刺眼的色彩!”
画布却依旧平淡:“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这样,。但我在你身上却看到了同样丑陋的线条和色彩。”
终于有一次,画家把那幅失败的作品修改成一幅完美之作。镜子映着画布,沾沾自喜地宣告:“看那,看那,我多么美丽!世人一定会为我而惊喜赞叹!”
而画布轻轻地叹着气:
“用别人的美丽来显示自己有什么好夸耀的?况且即使借助我,你拥有的终究只是虚像而已。”
最终,画布被收入博物馆妥善珍藏,而那块镜子仍然还孤伶伶地呆在画室的墙上。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频频出现介绍中国姑娘吴杨的文章,诸如《中国天才少女打破牛津大学800年校史纪录》等等。报道说,牛津大学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的殊荣授予中国女孩吴杨,以表彰她数学和计算机两个专业11门功课全部名列第一的优秀成绩。吴杨成为牛津大学二年级唯一穿博士服的学生。
前两天,这位女学生致电中青报,认为这一批和她有关的新闻存在部分“想当然”的事实错误,她声明:1、没有获得博士学位。2、所学的学科——数学和计算科学不是百分制。(按:意即无法定出名次)
从此番对吴杨的吹捧,也可以看出时下造势之风的盛行。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则议论文。

古今“造势”谈
 董一格
    中国人似乎从来都很会“造势”。然而古今之“造势”又大不相同。翻开一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记载着的一个个战争、一代代王朝、一段段故事竟有许多与造出的“气势“有关;而时至当代,蜂拥似的媒体乐此不疲地制造着的,不过是一些无力而苍白的“声势”罢了。
    我们究竟为什么“造势”?
    古人“造势”最感人的是出于气节。战火弥漫狼烟四起的春秋战国,身材矮小的晏子去楚国,面对大国,他不卑不亢,用“我们齐国人挥袖如云,挥汗如雨”的气势捍卫了整个国家的尊严,于是 这“造势”传诵千古。而今的人呢?打开网络、翻开报刊,自作聪明的媒体不厌其烦 地“造”着的所谓焦点,竟有许多已经让国人丧失了气节,其中尤以文化、娱乐和新闻为甚。前不久,有一则关于大陆某歌星身着日本国旗图案服装的批评报道。有一些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因而女星的所做遭到谴责也合乎情理,孰料这一报道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小媒体嗡嗡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讨论,顺带满足着自己无聊的快意。如此一来,我们倒真成了蜀犬吠日,让隔岸的岛国看了笑话。苍蝇喜欢腐肉,它们不知道,在别的生物眼里,它们一拥而上的丑态并不比腐肉更“高贵”。
    再者,古人“造势”常是为了成就一个人、一份功业。还记得“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诸葛亮是怎样为主公造势而成就了赤壁之战,从而三分天下的吗?还记得他又是怎样煞费苦心地演出了那出“空城计”吗?——出于责任的造势往往成为成功的捷径。然而今人不负责任的造势,则毁了不知多少人。文学少年韩寒在媒体的“棒杀、捧杀”夹击下已经两年写不出一个字来。可是记者们仍不甘寂寞,又拿牛津大学的中国女孩吴杨做“谈资”,在想当然中捧她“大二成博士”、“牛津校史第一人” ,可悲啊!这种不负责任的舆论也许表面上毫无影响,但谁又知道它们在当事人那年轻的心中造成多少刺激和不必要的麻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我们善于造势的媒体可以在一夜之间把他们都毁掉。
    归根结底,古人之所以造势源于一种使命,一种对待社会严肃的态度,而当代媒体的诸多行为不过为了满足私欲、谋求那些金钱利益罢了。炒作之后再炒卖,这种连老百姓都明白的伎俩,仍香饽饽般炙手可热。媒体的造势实则就是有意地充当了炒作的角色。而“卖点”诞生之后所得的利益多么巨大,就只有腰包鼓鼓的“撰稿人”自己心知肚明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味古人“气势”的力度和深度,再低头看我们身边那些充斥视听的“天才作家”、“美女作家”、“四大天王”,我们的空虚与唯利是图是多么地显而易见。
    世界在看着中国,媒体,作为社会的一双眼睛,应该有更客观、有益、广阔的视野,去眺望世界。
中国人自古有气势且会“造势”的,那就“众人拾柴火焰高”,去“人多势众”地造就一番大事业吧。


健康,是人们的追求。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爱好……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董一格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念着自己的诗,离开了人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法理解,写出如此温暖句子的人,为何放弃了生活。然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成为一种信仰倾入我的心灵,让我深信这便是健康生活的象征。
为了寻找理想中的健康生活,我也曾苦苦思索,却只看到周遭的人为凡尘琐事身心交瘁,叹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抑郁低落。
直到十七岁的夏天,沿着通向香格里拉的高原之路,我邂逅了它,品味了它,读懂了它,才在顿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春暖花开。”它,就是云南古城      丽江。
到达丽江城的时候,正是一个仲夏的夜晚。没有阳光,自然无法领略其全貌;月下的丽江像一个蒙面的女神,只向我掀开了她面纱的一角     纳西古乐演奏会。那一曲曲笙、箫、琵琶、唢呐的吟唱 ;那一部部早已在汉人中失传的《浪淘沙》,《唐多令》;那一位位舞台上年已八旬的老先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光溢彩在大都市中消失了它的踪影,原来全都躲进了这高原的古城,是的,也许现代都市太硬太冷,无法呵护这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温暖的文化,也就是更无法呵护人们易感的心灵,本应健康的生活。
次日清晨,我沿着崎岖的石子小径,爬上古城中地势最高处,放眼四望:围着古城的是绵延的雪山,从晴天白云外射进来的阳光洒在域中排排具有清明建筑风格的房上。淙淙的流水穿过小桥,淌过人家,花草伸展着腰肢,享受着没有喧嚣、没有纷扰的世界。然而最惬意,最可爱的是这里生活着的人们。他们大都起的很早,满脸笑容地用清水冲刷这石板小路,然后开启店铺,坦然、自信地迎接四海的来客。一句质朴的问候,一抹映着霞光的微笑,似乎诉说着他们平和、温柔的心声。
我了解到,丽江的人大都长寿,八九十岁在这里是平常事。人们和别处一样,也经商,也务农,唯一增添的只是那一份看雪山、流水,听古人音籁的沉着、不惊。
离开丽江之前,我游览了著名的玉龙雪山。站在海拔4075米的群山之巅,想到自己脚下就是世界第一深的峡谷    金沙江虎跳峡,我又差点兴奋得狂欢起来。却突然又想起古域以及其中从容生活中的人们。想到他们天天面对着壮阔山河,却是那样的坦然与泰然。霎时间,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我的健康生活理念,我的“春暖花开”。    在纷繁的现代都市中,我不可以回避什么,但心中有一片广阔、容得下天地的海,多一份温柔、平和,生命就定然会开出健康美丽的似锦繁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世人说:地球上最宝贵的是生命,拥有生命才能拥有一切。学者说: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久地活着。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谈见解,也可以叙事或抒情。自拟题目。

墓  志  铭
    董一格
诞生、发展、死亡、被埋葬——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一个生命,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坟墓是我们的终点。于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坟墓是一个沉重、不愿被提及的话题。然而,正因为它是有形生命的终结,才为世人诠释生命、理解生命提供了最好的线索。
在智者的眼中,那一段段墓志铭不应只是一首首悲怆的挽歌,而更应成为去者留给人间不绝如缕的音响,蕴藏哲理的宝藏——
青山有幸埋忠骨——岳飞墓
风光迤逦的西子湖岸,埋葬着我国古代抗金英雄岳飞。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精忠报国、他的含冤而死,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高尚品质的象征,渗透到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这里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大张修建、没有露骨的歌功颂德,有的只是千年松柏、长云青天,却让伫立坟前的人感受到了茫远而切近的震撼。——对于庄严的生命来说,他的墓志铭便是一首赞歌,永远传唱人间。
费尽心机只成空——慈禧墓
慈禧,这个独裁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这个充满了野心捍卫封建统治狭隘权势的女人,这个费尽心机为自己制办了豪华后事的女人,如今寂寞地躺在她荒芜的地下宫殿中:口中含的珍珠早就被军阀抢走了;陪葬的珠宝也被洗劫一空;自己亲手“断送”的江山早已掌握在“庶民”手里——不到百年,人间已是沧海桑田。最在意权势、地位,却偏偏被权势、地位所捉弄,可悲如斯,可笑如斯——对于龌龊的生命来说,他的墓志铭便是那几句咒骂,几声嘲笑,散发着彻骨的寒意。
四海为家是超然——斯诺墓
斯诺墓静静地躺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每年清明前后,那简朴的墓碑旁总环绕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映衬着碑上一句简短的话语:“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就是这个斯诺,在抗战年代来到东方的土地,怀着他对世界人民的热爱,对和平的热爱写下了鼓舞全中国人民的《红星照耀中国》。因为这种崇高的爱,这种脱离了狭隘地域观念的超然,他将自己一半的骨灰留在了中国,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身边。——智慧的生命,他的墓志铭是野花的芳香,是纯净的湖光山色,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美。
去者已矣,他们留下坟墓伫立人间,这正是留给生者阐扬自己生命理念的一种线索,一种深深的启迪。

择死与择生的思考
张珂

    儿时就一直有个问题索绕在我心中,同样是中华民族“名垂千古”的英雄,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求死,一个忍辱而求生呢?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中华民族有一种西方人没有的精神,就是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力量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生活,他选择赴死。”这就是屈原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烈士不惜“以卵击石”与敌人斗争的原因。
    的确,死可以明志;但活可以践志。在死亡面前,司马迁毅然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和精神,令自己以及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身为一位史官,司马迁以公正之心为李陵辩罪,得罪于皇上,被判处死刑。倘若司马迁选择了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然而他为自己定的生命价值不是死,而是完成千古名作——史记。
    我赞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敬佩“只求沙场征战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谓;同时,我仰慕“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执著。择死或择生,都是为了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那么死与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东方与西方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差别很大,西方人重视“生”的权利以及生命的发展,他们认为生命价值就是珍惜生命,做到不枉此生。而东方也就是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是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一环。也正是这种面对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才组成了中国那坚实的隆起的脊骨,也只有这般坚实的脊骨才能经历那五千年的历史而毅然屹立在世人的面前。
    上帝赋予树的生命价值是: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而对于人类,活着就要有价值,要对社会有意义,虽终究要有一死。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到白了头才发现一生碌碌无为,含泪而死。相反的,只有一种死代表着永恒,永不磨灭:发芽的种,结果的花,脱壳的笋,落地的叶。

向日葵*水仙*生命
周卉

    世人说:地球上最宝贵的是生命,拥有生命才能拥有一切.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我有幸拥有了宝贵的生命,于是便渴望填充生命——用向日葵的金黄和水仙的清香.
    我怀揣着理想上路了,品尝到枯燥苦闷时,有很多名家悄声告诉我:沿途的美景,可以洗涤烦闷的心灵,可以激发潜伏的灵感,要安于途中,要劳逸相承.于是并不成熟的我很快陷于享乐而停滞不前.忽然一天见到向日葵,耳畔响起妈妈意味深长的话:"向日葵自清晨到黄昏始终向阳,她心无旁骛,决不左顾右盼,所以太阳赋予她一身美丽的金黄!"这似乎是童话,但却给当时颓废的我以强烈的震撼:金黄——我最钟爱的颜色,象征着辉煌,我心甘情愿地深信向日葵的金黄是太阳对她执着不渝地追求阳光的奖赏.我赞美向日葵的生命,我要让她也赐予我那耀眼的金黄.蓦然间我恍悟:生命本是瑰丽多姿的,人生路上的风景更是令人眩目,但它们不是终点,终点的辉煌比它们任何一处还要绚丽;我不能沉沦于那让人心醉的途中,我必须学会放弃,学会持之以恒.这就是向日葵对我最真诚的告诫和鼓励.
    如果说向日葵告诉我生命要用执着追求来谱写,那么水仙则使我了解了追求的真谛.爷爷最爱水仙,他说水仙的清香从花开到花谢没有一丝一毫的衰减,即便最终落在泥土上,也还存着余香.起初没什么感触,但当我偶然看到一篇故事时就大不相同了:一日风和日丽,老渔翁悠闲地躺在岩石上晒太阳.一位衣着体面的观光客问他怎么不打渔,渔翁说打过了,观光客问何不趁天好将后几天的鱼都打上来,并描绘若长此以往,渔翁会富甲一方,以后便可安然晒太阳了.渔翁答道:"我现在不已经在这样做吗?"世间很多人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那时腰缠万贯便可享受一生了.而我却钦佩那渔翁的"懒惰",当遭遇不顺,他可能远不及富人那般游刃有余,然而正因如此,才使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和足以维生的生存能力,并且这能力随着经历的风雨而不断升华.一如水仙,她的清香延续一生,虽不浓烈,却足能让人感到她有力的脉搏.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而不是那短暂的成就和辉煌后的安逸."人生是在不断追求,而追求的价值在于其过程中所磨练出的意志和丰富的阅历,它是生命力的体现,它让生命得以充实."水仙这样诠释生命.
    哦,愿我的生命能有着向日葵般的金黄,并始终充溢着水仙的清香!

请以“酸甜苦辣才是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纵享百味人生

周卉

人生有百味,古以遍尝百味为最高境界,而智者于心仅存一“甜”。
这就是我的人生观。尽管我的人生路起步不久,百味未尝其半,尝过的也不过如蜻蜓点水,但我依然早早地确定了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因为我打心眼儿里钦佩那种饱经沧桑却依然笑傲于天地之间的人,于是“见贤思齐”呗!
小时候,爸妈就教导我乐观地看待人生,享受人生:骑车去学琴风雨无阻,烈日下徒步攀香山,爬长城。还有军训,以及端坐桌前几个钟头练硬笔书法……这一切让我刻骨铭心,是我最宝贵的经历。当然这在长辈眼中与他们的经历不能相提并论,但“坚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作乐”等等的词汇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已深深地打下烙印。
也许人人都奇怪,记忆最深刻的决不是单纯甜美的事情,而是苦和苦尽甘来。李白曾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或许每个人的小船都愿意在惊涛骇浪中磨练一番以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确,苦能使人进步,却也成为羁绊,无数人经此一味而消沉委靡,于是人生路也变得灰蒙阴晦。相信我以后也会有此经历,但我自信不会停滞不前,因为我的人生观也因为爱迪生的那句话:“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都不允许自已有一丝一毫的灰心丧气”。就是这句平白之极的话,激励着我的成长,我的进步。
当然你会说“未至彼时,行为尚未问知”。你也会说我的阅历浅薄,根本想象不到你生活和工作的苦恼程度。真的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所担负的责任会越来越多,遭遇的不顺也会越来越多,但我不会为苦闷所累。而是调整心情面对人生。罗丹说得好:“工作如果不是人生的累赘,而是人生的目的,那人们该是多幸福!”我欣赏这句话,当舌头碰触苦味时,或许这苦味能遍身全身,但只要心田攥牢了快乐,多大的苦也将冲淡,只因心是人的主笔。
人生有百味,平凡的人一味一味地品尝,理智的人将它化为“苦”、“甜”两味,而乐观的智者却将百味归于一味——甜。让我们在百味人生中纵横驰骋,乐观地享受一生吧!

一个海员,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航海者
                                    庄晓

    公元1405年,南海广阔的海面上,两百多艘巨船组成的舰队向着海的另一边航行着。一位身着明朝官服的人,紧缩着双眉,站在船头望着天边。
    他叫郑和,他正创造着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或许他并不知道,这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两百余艘船,两万余人,装满了丝绸与瓷器,也装载着中华民族对其他民族的友好情谊。从刘家港的第一次出发开始,他的船队到达了别人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每一次出发,对于那个时代而言都是一次冒险。没有GPS,没有雷达,没有通讯手段,甚至连一份详细的海图也没有。而郑和与他的船队出发了。凭着执著的信念和超出常人的毅力,只用指南针确定方向,一点点摸索着航行。
    海浪、暗礁、狂风、海盗,面对航行的困难,他没有退缩。他击败了来袭的海盗,勇敢地面对惊涛骇浪、狂风暴雨的考验。他比他的欧洲同行早了半个世纪,而且他更加勇敢。他不满足于重复已知的路线。他一次次领命,一次次向着更远的地方航行。爪哇、苏门答腊、古印度、波斯湾、红海,他穿越了整个印度洋。
    朝廷中的腐败,官宦间的倾轧过早地结束了他的航行。但我们不难想象,他的心中一定渴求着再次的出发。这一次,也许他会越过今日的好望角,也许他会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奇迹带到对于那个时代而言遥远的欧洲。那么,不仅是中国的历史,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会改写。
    尽管如此,郑和也足以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1405-1433年间的七次航行,他到达了亚非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使今天看来,这也是相当辉煌的成就。
    西方的历史学家对于他的航行总是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他所到之处没有将其归为明朝的领土?为什么没有去掠夺那里的珍宝?为什么没有将岛上的人抓走作为奴隶?
    西方的逻辑无法理解东方的问题。作为明朝的使节,郑和是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他和他的船队是带着友好而平等的心态与所到之处的人们,与他们的民族交流、贸易。他们不是海上的霸者,却有着大国的气势。
    他的每一次到达,都传播着中国人民友好和平的愿望,将精美的瓷器与精致的丝绸带给那里的人民。相比之下,西班牙的航海着宣布“发现”美洲的举动显得那么自私,那么令人发指。
    郑和的到达,给明朝增加了无数海外的朋友。他们将珠宝、香料和当地的特产由郑和的船队带回中国。同来的还有使节和商人,他们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到了一起。
    一个国家只有开放,新的知识文化才会在这里传播,才会愈发的强盛。如果一个国家要靠闭关锁国来维持,那么它与灭亡只有一步之遥。
    而郑和所做的,每一次出发与到达,都不是为了货架的利益,更不是为了树立自己冒险家的形象。作为一个宦官,他只不过是宦海沉浮中的一滴水,一粒沙。但作为一个航海者,他的名字却被永远地记载在了历史的卷册中,接受着无数人的敬仰与崇拜。
    十分遗憾的事,他的航海资料与宝船一起在时光的流逝中毁掉了。我们无从知晓他对于每一次出发与到达有着怎样的谋划。但我们知道,他一定希望再次站在宝船的船头,带领船队再次出发。无论能否到达那他所向往的地方,他都会航行下去,直到永远。
    梦中,郑和的宝船消失在海平面上……
 “始”“终”相伴,形影相随
   刘丹妮

    秋天,对于一片叶来说,既是生命的终结,又是新生的开始。当它被秋风拂下枝头的那一瞬,便预示着它注定要干枯,腐败。但也正是从这一刻起,这片落叶担负起了另一个使命,一个更加高尚,更加美好的使命——“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于一个海员,他钟情于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也倾心于抛锚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他盼望出发,也期待到达。因为出发正是在于到达,而到达终点,就意味着不久后的又一次出发。发出铁链喧哗声的港口也必将成为激起起锚时的那一片洁白浪花的地方。
其实,人生亦是如此,起始和终结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人生之旅划分成若干个阶段,而穿插其中的就是我们的人生驿站。它们是前一时期的终点,后一时期的起点。它们或许是失败的终点,成功的起点;或许是辉煌的终点,平凡的起点;或许是相聚的终点,思念的起点;或许是争吵的终点,包容的起点……事事皆然。事实上,下一路迎接我们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必须学会向前看。而不是深陷于身边的痛苦或是陶醉在周遭的荣耀之中。
就像水滴一样。当它们结束了自己在一条涓涓溪流中的安逸生活,即将涌入大江大河中时,它们从不担心自己以后是会成为天上的一片自在的云朵,或是进入波涛澎湃的大海,成为一朵美丽的浪花,还是成为清晨花瓣上那一颗晶莹的露珠。它们只是不停地前进,不息地奔涌,尽力去寻找一片更高更远的天地。
或许,我们也应该学得简洁些,轻松些,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勇敢前进,尽情享受每一个起点和终点带来的生活体验。 

安于今日,放眼明天
                              吴天骄                

    开始与终结,很明显的一对反义词,在所有的字典中都这样解释。   
    一些人喜欢开始——只有开始,才能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开始,人生才能更加丰富与多彩,只有开始,人类生命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   
    另一些人则喜欢结束——没有了结束,所有的挑战与机遇都将是虚无飘渺的空话。没有了结束,人生只会是一副没有彩色的黑白素描,没有结束,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究竟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渡轮缓缓收上铁锚,离港起航,一片片浪花被激起,无数的海鸥在空中翱翔,听听吧,远处海面上隐约传来的声音,那会是水中鱼儿的轻松谈笑,还是其他轮船为互相问候而鸣响的汽笛?在目光所及之处,似有海上楼阁漂浮于云端,但一转眼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没来得及为此而赞叹,一阵风雨飞袭而至,像淘气的孩子一样开着并非恶意的玩笑。游客掸掸身上不多的雨滴,感觉说不出的凉爽与舒适。但是这种感觉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海面上美丽迷人的彩虹正向所有的人微笑着……
    回想起自己未来要在旅途中度过的快乐的日子,心中更加确信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出发面对新的挑战更加幸福的事情了。   
    夕阳西下,劳累了几个月的水手不知疲倦地望着船儿行驶的前方,海鸥在空中盘旋,成群的鱼儿跃出水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将他的视线拉开一丝一毫,在水手的心中,只有自己阔别多日的亲人,以及数久未见的故乡,为了让亲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家乡变得更加的繁荣,他才不辞辛劳地工作着……巨轮终于靠近了码头,他侧身倚在护栏上。用全身每一个毛孔吸收着家乡的气息,喧闹的港口,霎时间变成了人间美丽的天堂,平日并不怎么在意的一草一木,如今竟然让他魂牵梦系。听着单调的落锚声音,水手只感觉自己听见了人间仙乐一样。
    的确……收获结果的日子是最幸福的时刻,验证自己的勤劳,回首过去的成绩……人间还有什么能超过它的喜悦?   
    开始 与 终结,含义虽然相反,但他们却是一个坚固的统一体,这毫无疑问。   
    有些人因为需要面对未知的未来而惶恐不安,也有人害怕接受自己种下的苦果而逃避现实……这些做法又有什么作用呢?未来即使是万丈深渊,它也不会因为人类的惶恐而退缩不前,苦果既然已经种下,不如趁早忍痛吞下,这样一来可以防止更大错误的发生,二也可以警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错误。……坦然面对这一切,这是作为一个人生胜利者的第一步。   
    其实……如果能在开始时想想自己将通过努力得到的巨大成果,或多或少也会有点干劲吧?而得到成果后回想自己为了它而从一切开始时进行的艰辛努力,你会觉得一切都得到了回报。   
安于今日,放眼明天,抓住开始,笑面终结……这便是我想要说的话。

顶一下
(3)
30%
踩一下
(7)
70%
-------
欢迎你对2011年高考百日冲刺“话题作文”及作文范文精粹(1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2011年高考百日冲刺“话题作文”及作文范文精粹(1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