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迷失
高三(1)郑瀚
一群追随者在匆匆赶路,走在最前面的是他们奉为圣人的领路人,为了追随他,这些追随者抛弃了家庭,抛弃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只为了追随他。
上帝拦住一位追随者:“你到哪儿去?”
“不知道,我只是追随我心中的圣人。”
“为了追随他,我看到你抛弃了一切:爱情、家庭、金钱、名誉;为了追随他,我看到你经历了太多的艰辛:荆棘划破你的衣衫,沙砾磨烂你的双足,疾病霸占你的身躯。这,这是为了什么?”
“为了他英明的决定,为了他优雅的仪表,为了他成功的过去,为了他更成功的未来。”
“可是他的英明、他的优雅以及他成功的过去和未来都只属于他自己,与你何干?难道为了一个属于他人的成功,你甘愿抛弃属于自己的一切吗?”
追随者不语,匆匆地融入了黑压压的人流之中,向前而去。
上帝找到那位圣人:“我很羡慕你,我的门徒未必有你的追随者那样坚定,未必有你的追随者那样不顾一切地追随着你。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崇拜你,敬仰你?”
圣人说:“我也不知道,可是,当我戴上了成功的光环,他们就纷纷涌来,效仿我的每个动作,聆听我的每一句话语,走我走的路,想我的所想。他们敬我畏我,可是,他们眼中充满的是疯狂的贪婪,似乎要剥掉我的皮肉,饮掉我的鲜血,然后,成为我。”
“这是你最担忧的吗?”
“不,不是。我最担忧的是我可能失败。失败之后,我的成功光环将消失,他们会散走,会像抛弃他们的一切那样抛弃我。没有人再来效仿我、聆听我、敬我畏我。”
“可是,那样不也就没有人疯狂贪婪地似乎要剥掉你的皮肉,饮掉你的鲜血吗?”
圣人不语,继续在追随者们崇拜而贪婪的注视下,向前走。
许多年以后的一天,上帝再次遇到那位圣人,只是,他孑然一身,没有了聪睿的气质、优雅的仪表,最重要的事,没有了成功的光环。
“我失败了。我的追随者们散去了。他们不再效仿我、聆听我、敬我畏我,我,失去了一切……”
上帝默然。
“我真羡慕你,上帝!你从不失败……”
话音未落,一群追随者簇拥着另一位新的圣人浩浩荡荡地走来。这位新的圣人,更聪睿、更优雅,有更加耀眼的成功光环。
失去了一切的圣人此时眼中放出光芒,贪婪地望着那个耀眼的光环,似乎要一口吃掉它,一把夺过它。他好像也忘却了刚才的孤独与痛苦,不顾一切地加入到那一大群追随者的行列当中,簇拥着新的圣人,渐行渐远。
上帝立在原处,望着远去的人们,自语道:“你错了,我并非从不失败。我创造了人类,给了他们神圣的灵魂,以为这样就可以指引他们的心走向圣洁。可是,当他们抛弃了一切,包括那神圣的灵魂,堕落为物质的疯狂追随者后。我终于发现我错了:成功的光环,在他们心中,远比灵魂与真理重要。这,正是我最大的失败。”
[点评]
文章选择以上帝居高临下俯瞰人世苍生的视角,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设计并勾勒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场景,让盲目的追随者和领路的圣人粉墨登场,道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迷惘和对功利的痴迷,最后通过上帝的悔恨表现出追随者的可悲可怜,从而凸现了本文对盲目追随者予以嘲讽的主题。
一个追随者的临终自白
高三(1)孟非
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下坠,下面是无底的深渊和无尽的黑暗......
在我自己成为一名追随者之前,我曾听过许多有关追随者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是那个叫“夸父”的人,我觉得他其实挺傻的,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去追赶一个虚无缥缈且遥不可及的太阳。还有那个叫做布鲁诺的意大利人,因追随着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最终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送上火刑架,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我常常会在心底嘲笑他们作为追随者的呆气与顽固。
后来那一年,我所居住的小镇史无前例地下起了雪,白雪像囚笼一样把我们与远方的世界隔离开来,把我们彼此隔离开来。一天,镇上来了一个自称是“真理”的人,衣衫褴褛,但神情激越。他说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他的追随者,上帝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又说什么只有他存在的地方才会抵挡住荒凉、洗刷掉愚昧、驱逐走野蛮;再有的便是些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怪话了。镇上的人没有谁去理他。我隔着窗户看他,他在雪地中手舞足蹈、声嘶力竭,他重复单一的动作让我觉得索然乏味,于是我便也离开。后来,可能是三天或者五天之后,真理在我们的小镇消失了。有人说看到他的身影溶进了远方的丛林,但也不一定。总之他确实是走了,他的身后没有仰慕者没有追随者,来得一无所有,走得一无所有。
不久,一个叫“名利”的人悄然而至。她一身珠光宝气、光彩夺目,她礼貌地推开了所有人的房门,将镇上的人吸引到了广场之上;她用那种略带沙哑而极具磁性的声音向我们娓娓述说:金钱与权力才是万能的,并且只要拥有了其中的一项,另一项也就会尾随而至,然后一切的一切便都会纷至沓来,富有与享受,声望与地位。她的声音极富诱惑力,我不由为之怦然心动,旁边的人们也同样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我突然明白,从这刻起,我便也成为了一名追随者,一名追求名利的追随者。
名利离开小镇的情形可谓轰动和壮观,小镇有一半以上的人追随在他身后,当然其中就有我。我同时也明白了,那些剩下的人们,放弃了真理又放弃了名利,他们其实也是追随者,他们追随的是平庸。
名利引领着我们沿着某一种途径、向着某一个方向前行。什么途径、什么方向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的身后已被急切的我和如我一般急切的人踩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一条通向名利的大道,而又不知还会有多少人沿着这路尾随而来。我们的热情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洗刷,相反的,幻想与狂热仿佛野蔓草一般在心田疯狂蔓延。我的眼中不再顾及其他,我的眼中只有名利,我只追随名利。追随者的大军虽然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彼此并不友爱,杀戮、阴谋与仇恨是名利以外的主题。我可能杀过二十人或是三十人,我也侥幸逃脱过七十三次暗杀。鲜血与尸体将名利烘托得更为妖冶、更具诱惑,因此队伍并不因为内部的仇恨与杀戮而减小。
后来,到了一个深渊之畔,名利简单地说道:“跳下去。”于是我们照办了。
跳下去的瞬间我蓦然清醒——这分明是一个无底深渊!那我之前又在做什么?我岂非也是在为一个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东西在徒劳?布鲁诺死了,但289年以后人们在烧死他的繁花广场上为他建立一尊铜像来纪念他。我呢,我岂非只得到了虚无?我岂非更加愚蠢更加顽固?我向上看,真理在向我招手,我伸手去抓,但为时已晚。
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下坠,下面是无底的深渊和无尽的黑暗......
[点评]
文章以“一个追随者的临终自白”为题为文,从立意和选材上都可以说是颇具匠心。曾子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善”非和善、慈善,而是一个人临终时凝聚了他生命过程与内涵的肺腑之言。
“我”居住的小镇可以看成是一个名利社会的缩影,而“真理”与“名利”的从表象到内涵的鲜明对比,追随者坠入深渊的恐惧和痛苦,都启示着人们在人生的追随过程中需要理智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
首尾以“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下坠,下面是无底的深渊和无尽的黑暗”相照应,构思巧妙,使文章主旨愈加彰显。
三思而后“追”
高三(1)班 孙博
草原上,动物追随水源而徙;兽群中,种族追随强者而行;社会里,人们追随潮流而动……无论何时何地,有打头阵的人就总有追随者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行,但在追随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谨记:切莫盲从,要三思而后“追”。
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敢于并有能力开辟“道路”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我们中的大多数只能是追随者,但追随并不一定就能达到目的。作为追随者,我们自己仍须有目标与敏锐的判断力。我们就像雪原中的探险者,四周到处都是前人冰封的脚印,但却不知道哪个通向山巅,哪个踏向断崖,盲目追随只会增加跌入深渊的危险。
由盲从带来恶果的事例已不乏前车之鉴:狂热的青年盲目追随时尚而吸毒以至不能自拔;将领盲目模仿前人的战阵致使全军覆没;人们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生产方式而导致生物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也许前人通过这条路走向了成功,但这并不表示这条路适于所有的追随者,就像一些股票专家炒股的确可以赚到钱,但更多的人却会为此赔光老本一样。没有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没有对可能后果的预测就去追随别人,往往会落得悲惨的下场。
旅行时,人们总愿走过客多的大路而不愿走人烟稀少的小道,但小道却可能让人更快捷地到达目的地,或欣赏到更好的风景,所以,我们在选择道路时,不要以前人脚印的深浅而决断,而应该在仔细分析情况后果敢地做出选择。对科学和真理的探求也是如此,若没人敢踏足哥白尼的“日心说”之路继续与宗教势力斗争,若无人追随共产党与庞大的反动力量斗争,社会也就不会前进。前人的脚印或许单薄,但它却足够深刻和坚实地来让我们追随它迈向真理。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正确的选择,不要被荆棘覆盖的真理之路吓退。
我们处身社会中,就如同站在命运的荒野上,目标在长草遮盖的天际,低头则遍地都是横七竖八的脚印,或许是前辈的,或许只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有怀着坚定的信念,谨慎地思索与抉择,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许暴雨会冲刷去前人的印记,但只要我们心中有路,仍能在追随真理的航程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
面对颇富人生哲理的话题,在一片选择文体求新求异的热浪之中,小作者相当沉稳而又胸有成竹地选择了规范议论文的形式,也颇有不追随潮流而“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
文章化用“三思而后行”的熟语以“三思而后‘追’”为标题,可见所强调的是追随之前“思”的重要性;多角度不同层次的论证,旨在理性地提醒人们在选择追随者的过程中少一些狂热与盲目,多一分理智与清醒。此外,文章在警示人们的同时,也在辨证地分析问题,鼓励和支持对科学和真理的追随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精神。
[总结] 前两篇文章都是讽刺小品。作者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虚拟出不同的场景和情境,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深刻表现出文章的主旨。但具体分析,两篇文章构思的角度又有所不同:《追随•迷失》选择上帝的视角去观照出追随者的盲目与痴迷,可笑与可悲;而《一个追随者的临终自白》则是以自白的形式,采用人物心灵剖析的方法反映了“追随者”迷途知返的痛心疾首和今是昨非的大彻大悟。
一堆散乱的水果、器皿摆放在起皱的台布上,一群学画者据此画出了不同色彩、不同韵味的图画。不管画者把自己的画涂抹成什么模样,那被画的几件物品仍保持着固有的“静物状”。而人却不同:人们都会去“描摹”别人,而一旦面对别人给自己“描摹”的结果,我们很难保持“静物状”……
请以此话题,展开想象,编述故事,抒发感情,。阐发议论……
画室中的对白
董一格
这是一间很大的画室,常有学西画的青年来这里练素描,练水彩。
一天黄昏,人们散去,有很大窗户的房间洒落一地安静的夕阳。画板、画布、静物以及神态迥异的石膏像皆悄然无声。刚才被人吞吐的烟灰也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又可以继续聊天了。”一个轻柔的声音从画室的一角传出——那是一尊靓女的胸像石膏。凄美而坚定的眼神仰望着高大英武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传世之作。
“我觉得当石膏像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难道不觉得吗?”大卫的声音略显沉重,“我们摆出命运已安排好的样子,用不能改变方向的目光注视这里的一个个过客,同时也被他们描摹成千奇百怪的形态。虽然我们都出自名家之手,却也常遭到鉴赏者的指指点点,然而忧愁、愤怒却都只能化作胸中的一声叹息,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只是苍白无力的躯壳。”
“可我们至少有意识,可以感知人间的哀乐,不是比那些皱巴巴的台布上的蜡苹果强多了吗?”靓女带着淡淡的欣慰。
“哦,我倒宁愿做那些烂苹果!”他们的对话引起了不远处“朱里亚诺头像”的兴趣,“苹果没有耳朵,永远也不必听那些画家的唠叨,什么没有光泽啦,形态不饱满或不适宜与盘子搭配……它们可真是无忧无虑,哪像咱们,听见有人说自己的缺点,却什么都改变不了……”
“哼,你们真实自寻烦恼。”——这是美丽而高傲的维纳斯的声音。她在一个很高的木柜上俯视着大家。维纳斯的完美是受到公认的,因而很少有人敢对她发有微词,她也因此自鸣得意,“我们天生丽质,有生动、深刻的表情,洁白无瑕的颜色和富有感染力的体态,别人的品头论足何必在意?……”
“……”——更多的石膏像发表着自己的高见。
“我们要能成为真正的人该多好!”沉默了许久的琴女突然说。她的声音显得很激动
,“想想看,人类不像静物麻木不仁,听天由命,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情,品格,听得懂他人的语言;人类也不像我们,生来这只能保持一副面孔,带着永生的缺憾和遗憾存在下去,他们可以四处追逐,尽情的改变自我,表现自我……就算只做一天人就不复存在,我也心甘情愿!”
石膏们显然是被琴女的一席话给打动了,一时间竟都无语。终于,大卫又长长的谈了一口气:“可有些人却一点也不珍视他们的机会,听见批评和指责,不懂得去创造新的自我,只是一味的抱怨,愤怒,多么不智啊!”
“不过你看,来这学画儿的年轻人还是蛮有勇气的嘛,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美院的落榜生,听见的否定,遭受的挫折实在太多了,可他们还是天天来学来练,不断的提高……”
……
夕阳收回了最后一丝光芒,夜幕下的画室流淌着一种宁谧隽永的深刻,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无法抵抗的喷薄。
明天,旭日东升的时候,他又会迎来一个或熟悉或陌生,或成熟或青涩的脸庞。他知道,他的空间一定充满了希望。
是谁勾勒我们的生活 董一格
尼德兰的海风夹带着咸腥吹进简陋的小屋,年轻的文森特•凡高伫立在他的画布前,挥舞着油画棒。凌乱的色彩被组合成一朵硕大而燃烧着的向日葵——这已经是他画的第十幅《向日葵》了。那喷薄的力量,顽强的意象正如凡高本人一样,倔强、执着、不甘世俗。
凡高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他从未屈服。他就像他的向日葵,坦然面向太阳,从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于是,一幅幅杰作在天才的笔下诞生,点亮了多少迷茫的灵魂,令后人惊叹不已。
生活中的我们有谁拿得出凡高的这份勇气呢?又有谁有凡高的向日葵一般的风骨呢?
我们似乎总是一个活的人体模特,等待别人饰演,拙劣的画家勾勒我们自己的生活。这个造型不好看,那个动作不文静,或是刚才的目光太呆板……为了取悦别人或者为了那点所谓的面子,为了看似冠冕堂皇地活着,我们不停地改变、调整,战战兢兢地呼吸……久而久之,生活便没有了它本来的样子,心灵也失去了原本真实、自然的光彩。当我们终于完成了又一个模特任务,端详自己的画像时才猛然发现,画布上原来只有一头面目狰狞的怪兽,或一个完美到失去人性的天使。
原来的自己呢?——已经在无数次的妥协、软弱中丢失了。
要想找回失去的一切并不容易。你肯舍下你现有的那些权利、地位去做一个平凡的人吗?你肯摘下光彩照人的面具去当一回素面朝天的人吗?你肯离开喧嚣的都市去过一段采菊东篱下的朴素生活吗?你能坚定地拿起笔亲手来描绘人生吗?
一支“画笔”突然间变得很重很重。
凡高是在饱偿了人生的痛之后割下耳朵饮弹而亡的。直到最后,他也不曾妥协。我们的犹豫不决源于我们的懦弱。
自杀当然是不理智的,但是生命不应因惧怕世俗、舆论的压力而平庸。古往今来,多少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伟人,都是顶着无数唾骂,甚至是被社会摒弃的不可承受之重前行的。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不仅因为那些丰功伟业,更因了那种执着、无畏的精神。
做一株向日葵吧。即使并不能如燃烧般光芒四射,也一定要坦然勾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