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期望E″和C″对于土壤水分消耗的比例是相同的,那么将严重地违背客观现实。为了从这个总和中区分开E″和C″这种整体过程,那么就应当独立地规定出这两个迟滞过程中的每一个。通常我们选择蒸发作为出发点。若E′代表太阳辐射能在同步时段所作的功,则E″为太阳辐射能对于前期所贮土壤水分所作的功。对于一个任意的i时段,E″一定比例于太阳辐射输入F与可交换土壤水分数量m,同时规定m只有在某个临界值m*以上时,才会有意义。一个流域的相应自然特性由“迟滞蒸发效力”e**表示(0<e**<1)。由此可以推导出方程:
E″介于0和某个正值之间。在E″=0时,意味着土壤水分m下降到临界值m*之下。此时,可以对照一下前述的“即时蒸发”E′,F代表着任
换为与蒸发E相同的单位(即毫米/日)。
综上所述,任意流域的迟滞过程也将包括3个物理参数:土壤水分居留时间t*(它至少应大于一个△t时段)、可交换土壤水分的临界值m*(毫米水柱)、迟滞蒸发效力e**(无量纲)。
根据前述的一个系列公式,知道“保留”降水P′的变化,比例于实际的降水。当一个月内无降水发生时,很自然P′=0,则C′=E′=0。但这并不等于没有迟滞过程。因为迟滞过程比例于实际的土壤水分,所以应当指出,在一个无雨月份或者干旱季节,E″和C″将连续消耗前期所保留的土壤水分,直至m枯竭为止。
水分平衡方程的积分,仅仅包括了这些迟滞过程的总和。为了从(E″+C″)当中,确切地区分开E″和C″各自的数量,以便评价一个流域更为具体的状况,此处可以引入一个参数u*:
由此得出
E″=[(1 u*)/2](E″ C″) (8.70)
C″=[(1-u*)/2](E″ C″) (8.71)
借助于前述的一些公式,u*可由土壤水分含量m、所输入的太阳辐射F及e**、m*、t*加以确定:
上式说明,u*并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仅仅被用以鉴定一个地理空间(如一个流域)的某种特性,而且是作为一个附带的比率出现的。假如u*≥1,说明C″<0,此时的流入过程将代替流出过程。如果u*=1,将会得到C″=0,使得该流域中的E″成为唯一的迟滞过程(如干旱或半干旱区域所常碰到的那样)。倘若u*=0,表明两个迟滞过程E″和C″将对等地消耗初始的土壤水分m并使之衰减。若u*=-1,指明此时没有迟滞蒸发过程,而迟滞的径流作用成为唯一的衰减土壤水分贮量的过程。若u*<-1,意味着负的迟滞蒸发E″出现,从物理意义上认识,将意味着流域内的凝结过程(蒸发的逆过程)或露水的形成。
(四)水平衡方程的积分
“即时过程”的参数,许可我们计算出“保留”降水P′的数值,它代表了对于任何时间增量△t的有效激励函数(输入的物质)。如前面公式中曾有
t*=m/(E″ C″)
它所规定的迟滞过程参数t*,有可能把水分平衡方程转换为一个常微分方程,并以m作为因变量,得出:
如果再引入一个无量纲的时间变量τ,并且规定
dτ=dt/t* (8.74)
本文标题:自然流域的系统分析与Lettau模型(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4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