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是众望所归,因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能够完全涵盖地理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也不能够完全发挥地理基础教育的德育功能。实际上,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中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改为 “德育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提法的变更没有从本质上彻底解决问题,两者都没有完全体现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它们的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而2000年前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却包含了美育的内容,这是不科学的;
第二,从提法上看,思想政治的提法主观意识强,覆盖范围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不合理的;
第三,从功能上看,思想政治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相反把其他相关学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实际效果很难测评,而且不利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和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在这种反思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由此可见,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提法是新的,但其内容是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思想早已渗透在近一个世纪的 “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中(见表2-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吸收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合理内核,又充实了新时代地理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表2-7 我国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变革
时间 (年) | 目 标 名 称 | 主 要 内 容 | |
第一阶段 | 1904—1922 | 无 | 爱国主义 |
第二阶段 | 1923—1948 | 无 | 1.爱国主义;2.国际主义;3.明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美育 |
第三阶段 | 1949—1985 | 思想政治教育 | 1.爱国主义;2. 国际主义和唯物主义并重 |
第四阶段 | 1986—1999 | 思想政治教育 | 1. 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 境 观;2.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美育;4.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 |
第五阶段 | 2000 | 德育要求 | 1.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 价 值 观;2. 爱 国 主 义;3. 美 育;4.全球意识;5.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6.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7.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 |
第六阶段 | 2001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2—7同上;8.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地理学的发展影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演变和体系的构建,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的独立和提法的变更。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点更突出,提法更贴切,内涵更丰富,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心理学情感理论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结合,将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内容分成五个领域:地球道德意识,美感,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当然它还包括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国际主义思想等。地理学科对这些内容的培养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体现着重要的学科价值。
总体来看,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高度关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科学求真,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断的缜密精神;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进行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我们已经明确规定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旨在促使两者的和谐统一,其具体地讲:
第一,在 “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上,强调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懂得国际理解与合作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注重学生形成 “只有一个地球”的道德观念,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成为 “共生的伙伴,互利的朋友”。
第二,在情感培养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
第三,在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上,强调把学生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愿意接受不确定事物,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的质量等等。
第四,在对地理学的认识上,强调体会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分成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3—4个子目标,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增强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测量性。地理课程目标的三领域划分以及子目标的规定并不代表着它们之间是相互分离的。相反,各个领域、各个子目标之间都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进行多个目标的培养,同样,同一个目标的养成需在不同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这就要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地理课程目标的贯彻实施,增加各目标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把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落到实处。
本文标题: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及其解读(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2207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2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