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全国医学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全国医学地理学 > 新我国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新我国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时间:2011-01-20 21:4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新中国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解放前,医学地理学在我国处于名存实亡状态,不论地理学界或医学界,基本上没有在这个领域投入力量,也很少发表过研究成果,因此,这个学科虽然在国际上有了相当进展,可是对旧中国的地理学来说,犹如新的科技领域一样。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医学地理学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49年以后,政府调动各有关学科的力量,从流行病学和病因学上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社会主义大协作,多兵种联合作战,探讨一些地方病、疑难病、流行病,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区域组合规律的自然地理工作者,配合医卫部门参加这个联合作战的行列,从分析总结环境条件特征的角度出发,开展关于原生化学地理环境和次生化学地理环境的研究,综合探讨一些疾病与地理环境间、与区域自然综合体间的相互制约、渗透和联系,对查明由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的病因及控制、防治疾病,改造异常化学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氟骨病及其他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致病环境的调查研究,以及通过化学地理环境预防疾病,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开创了新路。特别是在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和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协作组领导下,对川、陕、黑、吉等克山病全国重点病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地学联合调查,发现了一系列有关地理环境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在空间分布上,以及致病的地球化学因子方面的重要规律。虽然对病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地球化学因子尚有争论,但是这些医学地理方面的调查研究,为今后不断缩小病因研究范围,深入探索病因打下了基础。

近几十年来,开展了癌症高发区地理环境现场联合调查,分析了环境因素,检查了可疑致病物质,积极寻找地区癌症高发的主导环境因素。例如几年来经过调查大量人口和较大面积的病区及病因研究,一致认为,华北某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高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是由于在当地环境中存在着某种致癌物质的结果,或与某些微量元素有关。

1990年8月12日,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可以说是中国医学地理学的研究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学地理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与环境生物因素有关的地方病的研究

与环境生物因素有关的地方病有寄生虫病中的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急性传染病中的鼠疫、天花、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慢性传染病中的结核病、性病、麻疯病等。解放后,我国基本上摸清了这些疾病的地理分布、流行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为揭示病因,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例如,疟疾曾是我国严重流行的一种蚊虫传播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解放前,我国估计每年发病人数达3000万以上,病死率约1%,尤其在北纬25度以南地区,危害更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积极开展防治工作,搞清了我国疟病的流行情况和特点,并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治病、灭蚊、保护健康人群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使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据统计,1983年全国疟疾年发病率为0.14%,较1954年的1.23%下降了88.6%;1983年全国疟疾病死率已降至0.003%,较1950年的0.49%下降了99.4%。我国在1940~1949年间,鼠疫病例高达227324人,而到了1955年,全国鼠疫病例仅39人,只5年时间,我国就基本上控制了鼠疫的流行。解放前,我国天花流行猖獗,每年因患天花死亡的人数以万计,即使帝王贵族也不能幸免,如清顺治帝死于天花,康熙儿时患过天花,六世班禅也因染此病而去世;解放后,大力推行普遍种痘的活动,从而至60年代初,已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天花。对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标题:新我国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yi/2372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yi/23725.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新我国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新我国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