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寿命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人类寿命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的平均寿命是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延长的。老年学学者相当关注地理环境的意义,他们研究百岁老人的地域分布,作生态地理学的考察,以及绘制平均寿命及长寿人比率分布图……等等。这些动向极好地表明,衰老和寿命这两个重要的生命现象同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人类寿命延长的历史
在论述寿命的地理学研究之前,简短地回顾一下人类寿命的发展史,是有所助益的。从人类近2000多年的历史看,平均寿命几乎在持续不断地增长中。
按照欧洲人寿命的历史资料,公元前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仅20岁左右, 以后持续缓慢地增长,1850年左右达到40岁。也即在漫长的近2000年的历史中终于延长了一倍。按此计算,平均每百年的增长数不过一岁而已。这种极其缓慢的增长速度,显然与古代社会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有关。
19世纪是一个转折点,从这时开始随着工业革命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的平均寿命急速上升,自1850年以来的100多年内,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激增了三十几岁,按1977年联合国人口年鉴所示已达到平均72岁的水平。这同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免疫接种术的应用,扑灭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等)。因此人类的平均寿命在本世纪内简直像一匹脱缰野马直线上升!自1850年以来的100多年内,平均每十年的增长率达到2.3岁左右,与古代形成明显的对照。
这是欧美诸国的基本情况。但是就全世界各大洲,各国来看,寿命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很不平衡的。例如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的平均寿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上。换句话说,历史上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平均寿命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这正是寿命地理学的一个来由;
(二)世界范围平均寿命的地域差异
让我们先审视世界各大洲的平均寿命情况(表7-1),1977年全世界人口出生时的期望寿命为61岁。而各大洲或各大地区间寿命的不平衡是很明显的。欧洲、美洲、大洋洲及前苏联都超过了61岁的世界平均值。亚洲略低于平均值,而非洲则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显然,这种不平衡性与各洲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最密切的相关性。经济发展首先决定着各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这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表7-1 各大洲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大区的平均寿命
据研究,人类的总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与平均寿命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如果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内部各国间的差异,则偏离世界平均值( 61岁)的程度更形显著。以欧洲为例,最长寿的几个国家是冰岛、挪威、瑞典、荷兰和瑞士。按1977年的资料,冰岛是最长寿国,男子达73.5岁,女子达79.8岁。挪威的男子72.3岁,女子达到78.9岁。瑞典男子72.8岁,女子79.2岁。1980~1985年冰岛预期寿命为77.6岁。到2020~2025年为78.2岁。
以美洲为例,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平均寿命也是美洲最高的。但是中美和南美有些国家(如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海地等)的平均寿命极低,甚至低于亚洲和非洲的平均水平。
以大洋洲来说,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平均寿命最长。
亚洲内部寿命水平的地理差异也极为悬殊。例如,近年来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长寿国之一。1977年日本男子的平均寿命为72.9岁,女子78.2岁。可是东南亚、南亚及西南亚广大地区的平均寿命均甚低。以越南为例,1970~1975年男子仅43.2岁,女子46.0岁。我国和朝鲜处于中等水平上。
目前非洲各国的寿命水平多半在40~50岁上下。有些甚至低达30几岁,简直使人回想起欧洲中世纪时候的状况了。
总之,从全世界以及各国之间的寿命水平来看,社会经济的地理因素是占着主导地位的(表7-2)。自然地理的因素(如气候)还处于从属的地位。
表7-2 部分国家平均预期寿命比较
从表7-2 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日本、法国、美、英德等)的平均预期寿命远较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埃及等)的平均预期寿命长得多。中国的自然地理因素(如气候)在解放前后的变化并不大,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平均预期寿命在解放后不断上升。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寿命的延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标题:人类寿命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yi/236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yi/2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