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地理思想
(一)人天地相应的整体观
中国医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及其与疾病环境作斗争的实践进程中,逐渐积累经验,并逐渐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套唯物辩证人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淮南子》谓:“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内,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卷十九修务训)。刘恕谓:“民有疾病,未知药石,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族,而医道立矣”(《通鉴外记》)。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内经》一再强调了研究医学必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天之纪,穷地之理”,“故治不法天之纪,不明地之理,则灾害至”(《素问》中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强调在采集病史和诊断治疗上的全面性,明确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始富后贫,……必知终始,……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强调治疗要:“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审于分部,知病本始”(《素问·疏五过论》)。明·方孝孺更进一步指出:“天下之疾,万变无穷,而风气古今之殊,资禀厚薄之异,服食之品,劳逸之差,静燥之度,奉养,嗜好,居处,习业,所遭之时,所遇之变,人人相悬也,苟非深思博考以周知其故,而欲按既试之法,铢比而较之,此奚用多射之仪于临敌制变之顷哉,其取败必矣”(《原医》)。从上面这些论述里,不但可以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中国医学是来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其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也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在中国人民的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所逐渐形成的对疾病认识上的人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并成为中国医学中的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思想。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曾提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它的意思是自然界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违背了它,就要产生灾害,顺从了它,疾病就不会产生,这是养生保健的原则。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更有过这样的记载:“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吃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痛疡,其治宜砭石。……而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腑(腐),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在这段文字里,不仅说明了由于各地的地形、水文、气候等地理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居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分析了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还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疾病,同时也需要不同的方法,因地制宜予以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很早就萌发有医学地理学和地理病因学的科学见解。
公元1174年南宋时,我国医学工作者陈无择根据《金匮》中“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理论,编写成《三因极一论》医学著作,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如伤寒、中暑、风湿、瘟疫及时气等归结为外因病。把风、寒、暑、湿、燥、火归为外感病的六个主要因素,称为外感“六淫”,并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具有季节性。例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至于疫疠的病,更是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所谓疠气的成因,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气候的特殊变化,如非时的寒暑、疾风、久旱、淫雨、苦潦以及山岚瘴气等郁蒸而成;一是由于环境卫生不良,如病死的动物尸体没有及时掩埋,以及秽恶杂物的处理不善,日久腐败化为疠气,污染了环境,一旦流散出来,被人吸入后,因而致病,并且互相传染,形成瘟疫流行,如“霍乱”、“疫痢”、“白喉”、“天花”等,都是疫疠之气所致。这些说明我国古代医学家在研究病因学方面,早就对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与发病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城市环境规划方面更有许多重大的贡献,早在周朝时,就有从环境卫生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划。周期的城市规划采用“前朝后市,左宗右社”的制度。这就是将城市按功能划分为行政区、商业区、宗庙区和住宅区等。根据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图或城市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很注意选择地形、建筑方位以及寻求水源引水灌溉等。所以这些内容都对城市的环境卫生和改善城市的小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居住卫生方面,无论是从穴居、巢居,还是演进到以后的土石砖木结构,对于居住的方向、光照、空气流通、绿化以及防寒、防暑等问题都十分注意。据调查,北京猿人洞穴都是选择在朝南、高爽的石灰岩洞。“面北朝南、向阳门第”一直是我国人民选择住宅的条件之一。晋朝张华(公元232~300年)所著的《博物志》中记载有:“居无近绝溪、群塚、狐盅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所也。”说明当时已十分注意建筑基地的选择。
本文标题:我国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地理思想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yi/2372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yi/2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