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达到持续利用天然草场以发展畜牧业的目的,必须加强对草场的保护,严禁破坏草原植被,大力防治草原病虫害和鼠害,属于牧用的冬季草场还应退耕还牧;加快草场建设,增加投入,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主要牧区要制定规划,合理利用草场,持续发展牧业。
二、林地利用
中国古代森林分布比较广泛,后来随着人口增长,采伐无度,加上战乱不息,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林地不断收缩,待到1949年解放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8.9%。建国前期的20多年,林业经营重采经造,林地面积仍然无多大扩展,林木生长量赶不上消耗量。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着重提倡植树造林,开始扭转了森林资源长期下降的局面。1989~1993年间,林木年平均净生长量4.19亿立方米,超过了年平均净消耗量3.2亿立方米。据1993年统计,有林地面积18.7亿亩,次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而居世界第六位,人均1.5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5%;森林蓄积量101.37亿立方米,人均8.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6%;森林覆盖率将近13%,远低于世界平均32%,居世界104位。
森林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不均衡,各地区林种不同,生长情况也有差异。东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国有林区,林地面积占全国27.8%,蓄积量占全国30.3%;西南国有林区(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面积占21.3%,蓄积量占45.1%;南方(长江以南10省、区)集体林区面积占35.4%,蓄积量占14.7%;其他地区(长江以北、华北、西北)森林面积占15.5%,蓄积量占9.9%。
中国天然森林虽然有所萎缩,但人工造林成绩卓著,迄今人工林已成林面积达5.14亿亩,居世界第一。平原农业区的大片农田已有82%实现林网化,南方13省区已基本消灭宜林荒山,三北防护林累计已完成3亿亩,长江上游防护林完成0.5亿亩,沿海防护林0.2亿亩,太行山绿化工程0.18亿亩。但林业工程任务艰巨,黄土高原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其中黄土高原通过小流域整治形势有所好转,而长江流域自50年代至8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已由36万平方公里扩展到56万平方公里。三北地区每年有2亿亩农田和15亿亩草场遭风沙危害。沙漠化不断扩张,每年形成沙漠化土地250多万亩。此外,中国每年木材消耗量仍然超过合理采伐量,如 1993年消耗超过3 400万立方米的采伐限额。
中国要改变少林、缺材的局面要提倡全社会办林业,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加强防护林建设,同时强化资源管理和采伐管理,实施封山育林、控制源头消耗,加强人工抚育更新,预防病虫害和火灾,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尽管中国现有林地不多,但扩大林业用地却有一定潜力,尚有疏林地2.95亿亩,宜林沙荒地0.8亿亩,采伐迹地0.5亿亩和火烧迹地0.2亿亩,都是扩展造林的潜力所在。
三、耕地利用
中国农垦历史悠久,垦殖程度较高。据历史记载,公元2年(西汉末)有耕地5.57亿亩(人均 8.9亩),到公元 1684年(清初)有耕地 8.09亿亩,(人均 2.6亩), 1918年(民国初)耕地扩展至14.4亿亩,1949年全国解放时,有耕地14.7亿亩。建国后随着经济发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垦,扩展了耕地面积,但同时水利、交通和城市建设也占用了不少耕地。由于人为原因,全国耕地统计徘徊在14.5亿亩上下,少于实际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80年代进行了全国土地利用抽样调查研究,并编制了《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集》(199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根据此图量算结果,全国约有耕地20.46亿亩。近年国内各业务部门通过概查和详查,并根据卫星图象量算,结果也都在20亿亩上下,可见此数比较接近实有耕地面积。耕地总量次于美国、印度而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耕地1.68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4.05亩的1/2。
全国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耕地分布的地区差异性极大。以耕地占土地面积比重的垦殖指数来表达,则黄淮海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松嫩平原,垦殖指数可达55%~75%;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珠江三角洲、黄河中游灌区在35%~55%,其他农区在15%~35%,草原牧区和山林区在0%~15%,高寒山区、沙漠、戈壁等不能耕作区为0%。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6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