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研究和掌握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情况,对症下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品德不良学生的表现及心理特点究竟有哪些呢?下面就他们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习惯等几个方面做个简要的分析。
1.认识的心理特点
品德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主要特点是:道德无知,行动盲目。他们的道德观念十分模糊,是非、善恶不分。例如,他们把“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流血和挂花”式的流氓、坏蛋当“英雄”;认为谁最野蛮,谁就是“英雄”。他们把“哥儿们义气、姐妹和气”这一套江湖义气当作“友谊”,他(她)们错误地认为:“哥儿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哥儿们”犯了法情愿自己坐牢,也不能出卖朋友,“男儿不抽烟,白在世上颠,男儿不喝酒,白在世上走”。他们把偷摸行为看成是“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甚至有的把偷摸认为是“体脑相结合的劳动”。他们把乱搞两性关系,认为是“人生不乐,一辈子白活”。他们把“助人为乐”,要求进步看成是“假积极”;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成是天经地义。他们把自己吃好、穿好,手中有钱花,看成是“实惠”,当作自己的理想。为了追求这些“实惠”,他们不惜侵犯别人利益、破坏社会秩序,甚至干出十分冒险的事。一旦失去这些“实惠”,就会悲观失望,精神空虚。
品德不良学生所接触的一切,不是被颠倒了的是非,就是极端不良的道德行动。起初他(她)们对这些错误的道德认识还是不稳定不牢固的,以后由于错误的道德行动受到“同伴”的及时强化,反过来加深了已有的错误认识,加上家庭或学校教育不当和品德不良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各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因而品德不良学生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时加以辨认和制止。在发生错误行动之后,也不能产生忏悔与改正的意向。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意向(如态度、情感、意志等)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
2.情感的心理特点
品德不良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情感的对立。很多品德不良的学生是在被打骂、批评、斥责、讽刺,甚至是被关押中长大的,因此他们和教师、家长、法制部门在情感上是对立的。他们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家庭、社会上都是不受欢迎的人,各方面的冷遇,使他们产生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他们既自卑,又自尊,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许别人在人格上蔑视他们。所以你越是厌弃他们,他们就越反感,越和你有对立情绪。第二,情绪易外露,很少隐藏,而且不正常。他们高兴时,会狂欢乱叫,不高兴时会发怒暴跳。他们看电影时,当故事情节触动他们的情感时,他们立刻会有反应,甚至手舞足蹈地议论。第三,是非、善恶、爱憎不分。什么可爱,什么可憎,有时模糊,有时完全颠倒。他们有些人认为给他一点便宜的人都是瞧得起他的“好人”,对他就有好感。相反,认为凡是严格要求和管束他的人就是“贬低”他。他们有些人很反常,把光荣当耻辱,把耻辱当光荣。第四,性格暴躁。当他们激怒时,往往什么都不顾,根本不考虑后果。他们常借机发泄那难以压制的烦躁情绪,如毁坏东西、起哄、嚎叫……。甚至在他们之间,也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动刀动枪。当他们狂怒时,难于自我控制,这时对别人好心的帮助和教育,往往也会引起反感、对抗,甚至以恶相报。第五,感情反常、行为原始。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痛心”,而事后又感到无所谓。他们有些人精神“空虚”,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甚至觉得活着还不如死去。他时而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好,都在帮助他进步,是他的朋友;时而又觉得周围的人对他都不好,不把他当人看。有时和同学谈心,非常感动;有时又大打出手,把帮助他的同学打伤,失去了正常人的感情。第六,情感
本文标题: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4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