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 > 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10)

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10)

时间:2010-01-29 00:2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

  从整个动力系统来理解品德形成,也可以说品德是宏观社会的规范要求(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群体间的关系及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和处于一定角色地位的个体相互作用,并在后者身上形成的道德需要动机(由规范认知和道德情感组成并上升成道德信念为核心的观念动机)和特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社会动力系统尤其是外围系统应由许多科学(如社会学、伦理学等)来研究。品德心理学作为上述学科之一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制约下,在群体互动中产生的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动力状态,而这种研究必然要涉及或必须顾及整个大的社会动力系统。

  以上是关于品德结构与动力系统的一种构想。这种构想是否合理有待于长期、多方位的实验研究加以检验,或者通过修正使之得到补充发展,或者予以推翻。不管结局如何,它都将促使我们深化对品德结构的认识。

  2.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李伯黍教授同他的合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协作进行了一系列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分五大类:

  第一,检验皮亚杰的模式,同时对它进行一定的修正和发展。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研究的每一课题,几乎都被世界各国的心理学者重复验证过。验证的结果表明,皮亚杰的结论具有普遍性意义。由于皮亚杰的研究对条件控制不太严格,大多数为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研究设计上也不周密,实验环境的安排带有随意性;所得出的数据也未作统计检验,为此,李伯黍等在研究设计上把实验的情境加以周密的组配,根据组配表编制对偶的故事,用这些故事测验儿童;然后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把质化为量,把抽象化为具体,把主观化为客观,这样说明性就增强了。这是对皮亚杰研究方法的改进。

  第二,关于中国儿童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发展研究。

  李伯黍等先后在儿童的公私观念、集体观念、友爱观念、分享观念、利他观念以及儿童的责任观念、爱祖国观念、公益劳动观念、爱劳动观念和对社会关系的方面研究了我国青少年儿童在道德认知发展上的特点。

  第三,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的研究。

  他们在公正判断、惩罚判断、公私判断、行为责任判断等道德发展上进行了民族差异的研究。

  第四,影响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因素研究。

  李伯黍认为影响道德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认知,当然,社会的、文化的、种族的、性别的、宗教的以及教育和训练等等因素都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关于品德结构的研究。

  李伯黍等认为品德结构是一个统整的道德价值结构。

  心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知、情、意、行四方面的特性。一个人赋予某一道德规范以价值,首先必须对它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对它加以审慎地考察才能成为他的道德价值观念。其次,如果真正赋予某种社会道德规范以价值,他就会对它有一种满意感。第三,一个真正的道德价值观念应该是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并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反复履行它。由此可见,道德价值概念能较好地反映道德现象的本质。

  品德结构实质上是一个统整的道德价值结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此价值观念被有机地组织之后,就构成了一个统整的道德价值结构。

  道德价值结构的统整性就其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上,反映着道德结构的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起标志着道德思维、道德情感和道德决策的形式上变化;而一旦反映着品德结构的形式发生阶段性质的变化时,整个结构的内容就会具有相应的新的内容。

  根据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他们认为,道德价值结构是人们进行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决策的基础,它兼含知、情、意、行四方面的意义,所以,学校道德教育应该着重促使儿童青少年发展一个既具有丰富而正确的道德内容,又具有较高道德推理形式水平的道德价值结构,并使之得到有效的应用。
  本文标题: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10)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3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3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10)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10)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