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
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三个因素: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以及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地理课程目标只有充分体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切实可行的。
2.1.3.1 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地理课程的实施对象,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制定地理课程目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员发展。因此,地理课程的编制者必须要注重有关对学生的种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表明,信息的成功获得需要许多过程发挥作用,如感知、选择性注意、加工速度,以及在环境的各个方面搜寻和利用信息的有效策略。事实上,即使是成人,在某一特定时刻也只能加工数量有限的信息。如果超过这个数量,后面的信息挤进去了,前面的信息就被遗忘了,根本无法得到深加工。所以,要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不仅不利于他们吸收信息,而且会导致他们养成不加思考机械记忆的习惯,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也有研究结果表明,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看,初中低年级(11—12岁)的学生还处在从儿童期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虽有发展,但思维中占有很大成分的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进入青年初期,心理上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在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水平和达成度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上述对学生研究的成果。
2.1.3.2 对社会的研究
社会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和需要是多方面的。泰勒曾经把社会分为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和公民等七个方面。他认为这种分类有利于把整个社会生活分析成一些便于控制的方面,保证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虽说他的具体分类未必适合我国国情,但这种分类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因为笼统地说学校课程适应社会需求,对地理课程编制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
地理课程目标的确立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说,地理课程目标不能完全依赖于对当前社会的研究,同时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今天我们制定的地理课程目标很可能在10年甚至是20年之后还在发挥作用或者刚刚显现出来。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 “协调人地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等,对今天的中青年人 (当时的高中学生)仍有重要影响。
2.1.3.3 对地理学科的研究
地理科学是学校地理课程内容的最主要的支柱。地理学科专家的建议是地理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从世界范围看,中学地理教科书多是由地理学科专家和地理教育专家编写的。地理学科的功能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密切注意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明确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
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有两个:第一,地理学科的特殊教育功能,主要是培养地理科学的专业人才;第二,地理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主要是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实际上后者更具普遍性的意义。所以,地理科学专家在制定地理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 “地理学科对那些以后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有什么用”,地理基础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见表2-1)。
1.能够了解地理科学与地理技术的本质、主要概念和术语等; |
2.能够把地理科学和地理技术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之中; |
3.能够运用综合思维、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
4.能够判读并绘制各类地理图表,并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
5.能够增加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并积极投入到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促进人地协调的行动中来; |
6.能够发现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的有序性,并鉴赏其中的美; |
7.能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并应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 |
8.能够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表现出冷静的头脑,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
9.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科学、地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地理技术的应用。 |
本文标题: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和类型(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2207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2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