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锋面与温带气旋
中纬度地区属西风带,西风带的扰动如高空槽、脊、气旋、反气旋等都是中纬地区天气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是典型的温带天气系统。这些系统既可发生在陆上,也可以发生在海洋上。
一、锋面
长期的大范围的天气观测发现,在地球大气的低层存在着物理属性(例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比较均匀的大规模的空气集团,其水平尺度数千千米,铅直尺度可达对流层顶,这种大规模的空气集团称之为气团。一个气团内部由于物理属性相近,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
依据温度的不同,可将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之间有一狭窄的过渡区域称为锋区。由于锋区的宽度比长度小得多,故可看作一个面,即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锋面是一个倾斜的曲面,其坡度约为1/50~1/100。被冷气团推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称为冷锋,被暖气团推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称为暖锋,如图8-10所示。
锋面附近的云雨现象成为锋面天气的主要特征。锋面性质不同,锋面天气也不同。冷锋天气主要发生在地面冷锋后。有时属稳定持续性降水,有时属阵性降水。但实际天气又与暖空气的性质有关。夏季,暖空气比较潮湿,地面锋前后常发生旺盛的积雨云和雷雨天气(图8-10b);冬季,由于暖空气比较干燥,地面锋前只出现层状云,只在锋面移近时,才有较厚的云层,锋面过后,天气很快转好。暖锋坡度较小,暖空气沿着锋面缓慢爬升,以层状云为主,越往前云越高,云层越薄,降水出现在暖锋前的冷区里。
二、温带气旋
依流场的观点称低压系统为气旋,带有锋面的气旋称锋面气旋。锋面气旋多产生于温带,亦称温带气旋。锋面气旋是中纬度的主要天气系统,其直径从数百到数千千米,其中心强度一般在1000hPa左右,最强的可达960hPa左右,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系统。
锋面气旋的发生和发展,其原因是复杂的,有低空的,也有高空的影响;有动力的,也有热力因素的作用。如果把它看做是一种大气波动,把气旋的发展与锋面的发展演变联系起来,其生命史可分为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和消亡阶段。
锋面气旋天气是由各方面因素决定的。云雨天气是其主要特征。锋面气旋在波动阶段强度一般较弱,坏天气区域较小。当锋面气旋处于发展阶段,气旋区域内的风速普遍增大,云和降水模式如图8-11所示。气旋前部具有暖锋云系,依次是低云(如雨层云,Ns)中云(如高层云,As)和高云(如卷层云,Cs),气旋后部具有冷锋云系和降水特征。当锋面气旋发展到锢囚阶段时,气旋区内地面风速较大,降水加剧。当锋面进入消亡阶段,云和降水减弱,云底抬高,最终消失。整个生命史约3~5天。
三、爆发性气旋
在中纬度海洋上常发生一种急速发展的气旋,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达24hPa以上,引起海上强风,风速可达20~30m/s,成为海上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当24小时内气旋加深率至少每小时1hPa时,称为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这种气旋称爆发性气旋。1975年2月4~5日,在大西洋上一个气旋在24小时内竟然由1004hPa降至952hPa,其强度完全象一个强台风。显然这种爆发性气旋对海上航行是一大威胁。1978年大西洋爆发性气旋造成两艘大型轮船倾覆,1980年12月27日~1981年1月3日,8天中在西北太平洋连续发生7次海难事故,都是由爆发性气旋造成的。
爆发性气旋主要发生在大陆东岸,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部,尤其在黑潮流域和湾流流域。在太平洋上,最多发生在30°~45°N之间的冬季风活动区,但在阿留申低压的位置上却极少发生。其发生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多发生在冬半年,以1月份为最频。当冷空气移到暖洋面上,会产生很强的水汽和热量交换,使得气旋获得能量而爆发性发展。
爆发性气旋的发展与高空槽的关系很密切,多数情况是当高空槽在地面气旋的西南方若5个经度的距离时,地面气旋易于获得发展,这是一种斜压扰动发展的重要机制。爆发性气旋多数沿500hPa行星锋区移动。
本文标题: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ke/1078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ke/1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