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海洋水文状况
中国近海的水温、盐度、密度、水色和透明度的分布,既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些特征的形成,显然与前面介绍的自然环境有关,和后面即将介绍的水团环流状况也有内在的联系。
12.2.1海面热平衡状况
鉴于水温分布与海洋热平衡的重要关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在70年代就已对中国近海的海面热平衡进行过计算,并出版了相应的图集。80年代结合海温数值预报和温跃层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和海洋研究所又计算了中国近海和边缘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量平衡。前后计算结果虽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却是比较一致的。
中国近海海面的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但以前者为主,在渤海和北黄海,均占热收入的80%以上,在秋季几达100%。夏季在黑潮主干区,通过海-气感热交换形式向海洋传输热量,但充其量不过1%,而春、秋、冬三季,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南海亦然,因为那里终年炎热,海气温差几乎为0。
海面失热的主要过程是蒸发耗热和海面有效回辐射。至于海-气间感热的向上输送,其量不多,且主要在渤、黄海区当秋、冬季水温高于气温时发生,只占失热总量的6%~7%。相比之下,蒸发耗热在秋、冬季成为失热的主要途径,海面有效回辐射则为春、夏季的主要失热分量。在黑潮主干区,不论冬夏,蒸发耗热均最为重要。
正因为蒸发耗热在海面热平衡中占有重要比例,所以中国海海面热平衡分布图(图12—2),就与蒸发耗热的分布特点非常相似。由图12—2a可见,冬季各海区均为海洋失热,而黑潮、对马暖流区域失热大都在400W/m2以上,最大值位于东海黑潮流域,可达600W/m2;渤海、黄海、南海大部分以及东海西部近岸海域,失热均较少。夏季为海面得热最多的季节,除南海中南部为0外,其它海区均为正值。其中黄海东部和东海东北部为高值区,在朝鲜半岛西南部至济州岛附近海域,可高达250W/m2以上(图12—2b)。
就全年而言,中国近海海面热通量代数和为负值,这就意味着总效应是海洋失热。然而,中国近海各海区年平均海面水温并未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海区三维全热量平衡中,还有重要的一个分量——热平流——在起作用,这就是强劲的黑潮暖流不断地向中国海实施平流热输送。每年黑潮输入东海的水量,约为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00倍,其流入和流出东海的水温差,冬季可达3~10℃,通过平流而输入东海的热量之大,显然不能低估。通过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输入南海的热量亦相当可观。正是这巨额的热平流,大体上抵销了海面的失热,才使得各海区年平均水温大体不变。
本文标题:海洋水文状况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ke/107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ke/1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