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油膜的长期存在,将减少进入海水的氧的数量,从而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
海洋石油污染的最大危害是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比目鱼的鱼卵放在含石油或石油产品10-2—10-3毫升/升的海水中,经二昼夜即死亡;当油的浓度为10-4—10-5毫升/升时,到出壳的瞬间只有55—89%的鱼卵有生活能力。在含石油的水中,破卵壳而出的大多数前仔鱼是畸形的,身体基本上是歪曲的,常有多次歪曲,没有生活能力,在石油浓度为10-4毫升/升时,所有破卵壳而出的幼鱼都有缺陷,并在一昼内死亡;在石油浓度为10-5毫升/升时,畸形前仔鱼的数量是23—40%,而在对照组中不超过7—10%。
海虾幼体对石油污染也很敏感。用委内瑞拉原油对美州海虾幼体做的实验表明,海水含油100毫克/升,能在24小时内杀死95%的大海虾幼体,这一浓度被称为该种石油对海虾幼体的致死浓度。它的半致死浓度(24小时内杀死一半)为1毫克/升。
海洋石油污染短期内对成鱼并不产生明显的危害,它们能迅速地从石油污染区游走。在成鱼的体表、嘴和鳃上都有一层粘性防油薄膜。如果将鱼浸泡在含油废水中,经半分钟后再放入清洁水中,鱼体上的油就会完全漂走,并不产生明显危害;但用毒性大的轻质燃料油涂在鱼鳃上,鱼便很快窒息死亡。
虽然石油污染在短期内对成鱼危害不明显,但石油对水域的慢性污染会使渔业受到较大的危害。如苏联里海由于遭受严重的石油污染,从1962—1969年,海洋动物赖以为生的植物性和动物性浮游生物的产量已明显下降,鲟鱼的总产量下降2/3,鲷鱼、鲤鱼和梭鱼等几乎绝迹。由于石油污染,苏联阿塞拜疆渔业总产值每年损失约200万卢布,鲟鱼损失每年约3500万卢布。
同时,海洋石油污染还能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已查明,使海水产生臭味的石油浓度为0.01毫克/升。在这一浓度的海水中,鱼在24小时内即可沾上油味。因此这个值可看做是鱼产生臭味的临界浓度。石油中的油臭成分从鱼、贝的鳃粘膜侵入,通过血液和体液迅速扩散全身。当海水中油分浓度比临界浓度大10倍时,鱼、贝类在2—3小时内就发臭了。
石油污染对海兽的危害也很大。海兽(鲸、海豚除外)体表均有毛。它们呼吸时上浮到水面。如果海面上有浮油,其毛就会粘住而丧失其防水及保温能力,如海獭、麝香鼠等就是如此。即使对鲸、海豚等体表无毛的海兽,油块仍可堵塞其呼吸器官,妨碍其呼吸,严重者甚至窒息而死。在美国圣巴巴腊油田事件中,就曾发现5头鲸、4头海豚因油块堵住鼻孔或喷水孔窒息而死,已发现海象、海狮大量死亡现象。石油还能对海豹眼睛产生强烈刺激,如在英国一次油船失事期间,发现一头雌海豹因油污而双目失明。
底栖动物对石油也很敏感。以海胆为例,当海水里有千分之一的乳化油时,海胆的管足就不能活动,并可在1小时内死亡。当沿海岸区发生大规模污染时,软体动物也可能遭到严重损害。
四、酚类污染物
1.水体中酚的来源
水体中酚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排放的含酚废水。由于各行各业生产的原料、工艺、产品不同,各种含酚废水的水量、成分、性质以及污染程度都有较大差别。焦化厂含酚废水量大(按经验系数酚水量为0.35米3/吨干煤),水质成分复杂、含酚量高,如回收氨工段的出水含挥发酚可达1600—3600毫克/升,含不挥发酚可达300—500毫克/升。城市煤气站含酚废水分高浓度和低浓度两种。前者主要来自煤气初冷器集气管的冷凝水,后者主要来自煤气终冷塔,如上海某煤气厂前者含挥发酚2300—3000毫克/升,含不挥发酚700—2000毫克/升,后者含挥发酚40—60毫克/升,含不挥发酚10—20毫克/升。一些合成酚类化合物的化工厂的含酚废水具有含水量少、含酚高的特征,如上海某化工厂在用碳化碱熔法生产苯酚的过程中,每天排出8吨左右含酚在1.5—2%的废水。一些以酚为原料的单位(如绝缘材料厂、树脂厂、玻璃纤维厂、制药厂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含酚废水通常浓度也很高,并含有其他反应物,如绝缘材料厂用苯酚和甲醛合成酚醛树脂的过程中,废水含酚达40000—80000毫克/升,并含有大量甲醛;再如制药厂用苯酚生产水扬酸时,废水中含酚显达2000—2500毫克/升。页岩油厂在页岩干馏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废水每升含酚几十至几百毫克。石油炼厂含酚废水的主要特征是含酚量较低,通常在50毫克/升左右,在特殊情况下有高达一百至几百毫克/升的。
本文标题: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影响(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ogai/108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ogai/1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