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以下称新教材)正被不少省市所接纳;根据原大纲编写的教材(以下称旧教材)也将慢慢地淡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并且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认真探究并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则是用好新教材的前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
使用新教材后,大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教学目标(这里指课时目标)如何设计?如何看待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由于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来陈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部分教师把三个维度机械地“移植”到教学目标中去,把教学目标分三大块陈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种设计实际上源于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法(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个领域陈述)。所不同的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替代了“德育”,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于这种设计模式,首先,应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斯霍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一书中指出:“情感领域的目标更强调感觉、情绪、鉴赏力,以及价值观和态度之转变”。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单纯的“德育”内涵更丰富,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德育”带有模式化、强制化、空洞化的色彩。“过程与方法”主要是针对过去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地位,忽视对学习的探索发现过程、知识的获取方法等而提出的。增加“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标的一个“闪光点”。其次,对于完全沿袭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值得商榷。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内涵和确定依据不同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学生接受一定阶段的教育后德、智、体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程度,它是一个长期目标。按课程论观点,课程目标应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时教学期待学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一个短暂的目标。课程目标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
从设计依据看,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是课程专家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来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师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确定。所以,完全照搬地理课程目标来设计教学目标不太合理。
2、“过程”不应该作为目标
中央教科所课程专家白月桥认为:“过程”是一种流程、操作程序,它不是目标,通过“过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化的行为习惯才是目标。所以,我们认为“过程”是达到目标的“中介”、“桥梁”,“过程”是动态的,具有生成性,我们不应该把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作一个既定的结果(目标是预期的结果)。
3、教学目标分三个维度陈述并不科学
为使教学目标更具全面性,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虑目标的基本内容是可行的。但每个课时目标都套用三个维度分块陈述是不科学的。原因有二。一是课时目标是短时目标,要求学生在一个课时学习后三个维度都发生变化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变化应是潜移默化的。二是三个维度是个联系的统一体,在实施中应是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而不是分个实现。分开陈述,似乎紧扣了新课标,实际上分割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功能,不利于教学实施。
所以,教学目标应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有重点、分层次地确定。如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内容应侧重于知识目标,以程序性(包括策略性)知识为主的内容应侧重于技能、能力、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不应分开设计,而应整合在一起。
二、新旧教材的关系问题
如何看待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这是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解决好的另一个问题。这里可能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拿到新教材(尤其是地理Ⅰ、Ⅱ),感觉新旧教材差别不大,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二是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全盘接受新教材,否定旧教材。这都是对新旧教材缺乏冷静、认真的比较,对新课标要求领会不透而致。在此,笔者仍主张辩证地看待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44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