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环境保护”模块的设计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是基础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行为习惯的需要,并且也是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的体现。“环境保护”模块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紧密联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也有联系。
二、“环境保护”的内容分析
“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分为“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和“环境管理”五大部分。
从这五大部分内容来看,“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全面性的介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三部分,则是从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广义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展开介绍;“环境管理”是对检验环境保护有效性的主要途径,这部分内容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并把学生环境保护的概念从观念逐渐向行为方面内化。
1.环境与环境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只是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可以迅速将其净化,所以并未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今天,环境问题已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球,从对部分人有影响扩展到威胁全人类。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具体有酸雨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城市垃圾成灾、大气污染等。我们进一步可以把这些环境问题概括为三类,一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如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森林面积减少、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土壤的污染。
环境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常常遇到,但多数情况下是个别的问题。这里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讨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加深学生的认识。工业生产无疑是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现代环境问题的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既来自人类经济的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既来自污染物直接的污染,也来自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和破坏。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而扩展的。现代的环境问题不仅明显损害人体健康,并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位著名的生态学家将目前的全球生态恶化比喻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地球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
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根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举例,让他们对过去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进行反思,探讨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的问题。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在此,主要让学生注意树立“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的观点。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应采取的保护措施;了解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持续培育和利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的以掠夺式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现在某些自然资源已经开始出现了耗竭的现象,某些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一般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各种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石、化石燃料等。这些资源的储量是固定的,在开发利用中不断的减少,无法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以便达到重复利用或尽可能延长利用期限的目的。因此,要让学生知道应该在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避免自然资源的消耗殆尽,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目标。
可再生资源主要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只要开发强度不超过承载力,这些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对于可再生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致不断增长;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致耗竭。例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减少了土地资源存量;过度利用生物资源,减少了生物存量,降低了自然增长率,甚至会引起某些物种的灭绝。
因此,对可再生资源要采取积极措施,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对于易受污染或易被误用的资源,则要正确把握其利用方向,预防破坏因素的发生。学习目标要求结合实例,对合理利用的经验和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给予说明。这些内容,对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成为具有资源观、环境观的公民有实际意义。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的内容分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07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