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普通高中学分制及实施建议(4)

普通高中学分制及实施建议(4)

时间:2010-05-30 16:10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四、试行学分制的建议

    学分制改革为高中课程改革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使课程更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但是,学分制也使学校面临更多的挑战:学年制方案与弹性化的学分制方案,课程知识结构单一的教师与知识、能力综合的课程,传统的编班制与无年级制,关于统一课程的学生和课程的选择权的使用。以上种种挑战是我们在试行学分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一)重建学分制课程管理方案

    学分制不是单纯的管理措施,而是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联。学分制管理不是无目的的管理,它既要依据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运行。因此,重建学分制课程管理方案对学分制管理的学校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学分制管理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学分认定、选课指导和学籍管理四个要素。

    1.课程设置

    学分制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学生可以在弹性学分制课程计划下行使选课的自主权。但是,任何一种课程管理制度都是根据一定的课程设置和结构而制定的,试行学分制的前提和核心是选课制,是灵活开放科学课程结构的建立。试行学分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和学校课程管理的指导意见和要求,课程设置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原有的课程方案。新课程改革是以往课程的延续,因而它不可能全部抛弃原有的课程,而是在原来基础上重新调整。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要评估原有的课程,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整合,为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作好准备。

   (2)确立基本的课程结构框架。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新课程应该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和选修课程Ⅱ。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选修课是课程结构的一个重点。对于选修课Ⅰ,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状况进行设置,保持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对于选修课Ⅱ,它属于校本课程开发范畴,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一方面体现学校的特色,一方面保证学生发展的需要。选修课Ⅰ中同一科目尽管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是从一个主题出发,可以采用非线性的模块排列方式,保证课程之间的统整性。课程设置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体现个别学校的差异性,体现不同学校的特色,避免出现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状况。

   (3)科学编制课程表

    课程表编排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课题,然而我们在理论上对它的研究非常薄弱,实践探索也极少。反思我们的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少。怎样使我们的课程表从“面向管理者(或教师)”走向“面向高中学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①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表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的视野看我们的课程表,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错误地认为“统一的课程计划就应该是统一的课程表”,导致“校校同课程”;课程表规定得越死越好、越细越好,导致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都由“课程表”来支配,“课程表”异化为“扣身表”,如下午放学本来应该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但校方唯恐学生不会安排或出乱子,通常设置一些“课程”来“扣”住学生的“身”;课程表在学校层面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上级怎样安排就怎样做,过于死板;另一种是不管上级怎样规定,随意增加课时或延长课时,如星期六上课,或一周上40多课时;一所学校,两张课表,一张学生用的,一张供上级检查用的,欺上瞒下;有名无实,课程表上是有的,但实际上是没有的或“变味”的,如研究性学习或音乐课就有可能会“蒸发”,而自修课就易“变味”。对这些问题的归因十分复杂,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课程表是面向管理者,还是面向学习者。管理者往往需要“好管不理”的课程表,需要简单化、程式化、习惯使然,而学习者需要适合于自己的课程表,需要多样化、灵活性、不断创新。这对张力是编排课程表的主要矛盾。我们的问题在于对学习者的关注不够,因此灵活性也不够。

    ② 课表编制的基本建议

    建议一:延长一课时的长度或者采用课段的编排方式。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的长度一般为40或者45分钟,这样除了管理上有点便利之外,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好处的,特别是离“面向学习者”的课程理念相距甚远,因为这是一种以时间为中心编排课程的理念,是时间控制人,而不是人支配时间。它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受时间的约束;在课堂上的所有学习内容都根据时间来剪裁;师生无法进行跨课时的、复杂的学习活动,如课堂讨论、科学实验、美术创作、舞蹈演练等;由于课时短,课时数多,导致学习中断次数(打铃)过多,影响校园的宁静与学习的心境;课程过于分散;等等。因此,根据各国在作息时间或课程表编排上的探索经验,笔者建议有必要延长一课时的时间长度,或采用通用的课段编排的方式,这样做至少有如下好处:减少课间的休息次数,增加了学生上课日的学习时间;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便于师生实现学习活动或内容的完整性,便于安排复杂的学习活动;由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规划更少的课时,改进了教师备课时间的质量。据国外研究表明,这样做可以为教师增加20%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便于教师的交流与进修;便于更好地安排教师在不同的教研组,以满足课程整合的时间的质量;可以延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利于实现自主学习。

    建议二:减少一天并行学习的科目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规定:普通高中必修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外语(英语、俄语、日语等语种)、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健康、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按我们习惯的排课方式编制课程表,学生每周要学至少12门课程,每天至少有6门课程(如果按节课45分钟,每天7课时计算的话),显然,学生并学的课目过多。社会上恐怕没有一个行业一天要思考如此多领域的问题。因此,按照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延长课时单位时间,减少并行学习科目,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且,基于模块的高中新课程为这样的课程编排提供了可能。这种安排至少有如下这些好处:每天学习科目不超过4门科目,可以减少学生每天要带的书,同时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如有家庭作业的科目减少,预习科目相应减少,学业负担有可能会减轻些;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某一科目,便于掌握该科目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对一门科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即可以集中精力,重点击破;有利于教师集中、连贯地上课,同时有相对集中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备课,与同伴交流或进修等;有利于教师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学校统一安排课程,盘活现有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时间与空间的资源,实现充分的利用。

    2.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主要涉及到学分认定主体的问题。方案明确规定,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要权力机构。由于我国已经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因此,国家、地方和学校都可以认定学分。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和非学术性课程,不同主体认定不同的学分(见表5-2)。

    表5-2??学分认定的主体及依据

     

    学术性课程

非学术性课程

领域/科目

    语言与文学、数学、外语、人文与社会、科学

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学分认定的主体与依据

    由学校或教师根据校外统一考试成绩或校内成绩或国家课程标准来认定

    由学校或教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或指南来认定

    由校内外机构或负责人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来认定

由教师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来认定

    备注

技术领域暂列非学术性课程

    从学分认定的主体来看,无论是学术性课程,还是非学术性课程,学校和教师都在学分认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作为学分主要认定机构的重要性。

    3.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制度是学分制推行的重要方面。传统的留级制度被取消之后,代之补考、重修、改修。由于我国试行的是不彻底的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给学生修习课程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学生学籍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免修和重修

    学分制允许学生免修和重修。免修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绩或者学生获得的相关证书向学校申请免修。学生也可以申请免听,但必须通过考核获得学分。

    重修主要针对不能通过课程考核的学生。重修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重新补考。学校一般在新学期开学时安排学生补考。对于补考还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学生自修、重修或补修。二是选修其他的学分。在达到该学科领域和科目最低学分要求下,学生可以跨科目或选择一些容易通过的模块。

   (2)学分互认

    课程改革极力强调学校课程的特色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各个地区的学校之间可以跨学校选课,实现一定区域内学校间的课程互选。课程互选要求学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对同类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学校之间可以签订互认协议,报请学校主观部门备案,以学校教务部门的正式成绩和学分通知单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主要采用学校提供已修课程的资料,专家对课程进行比较,提供学分互认的建议,然后由学校教务部门批准。

    4.学生的选课和指导

    学生选课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学生选课的办法。学校要通过选课指导手册的形式向学生详细说明课程的设置、选课的基本方法等,使家长和学生对选课有基本了解。其次,建立选课指导教师制度。学校建立选课指导教师制度,说明指导的机构、指导教师的基本类型、指导教师的基本操作和教师的职责,为学生学科指导作准备。最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课程修习计划。学生在指导手册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修习计划。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不要以教师的选择或者决定取代学生的决定,教师是学生课程修习计划的指导者,而不是决定者。?

   (二)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新课程以及学分制的推行,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对教师来说,教师应为与难为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学分制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学科知识结构,进行学科统整;要求教师拥有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学研究的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学习需要和专长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选修课;要求教师有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要求教师有根据模块处理、调整学习内容的能力。在现实中教师的难为在于:教师综合素养欠缺,知识结构单一,难以胜任综合文科和理科的教学;教师课程开发、研究和反思能力相对薄弱;教师习惯于根据统一的课程计划实施课程,难以适应学生选择教师以及专门任课资格的需要;应试教育形成下的教师之间的竞争难以适应重建合作课程文化的需要;教师过于关注同一个课程内容,难以形成非线形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师应为和难为之间的矛盾反映的是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把教师应为和难为之间的张力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一种教师主动发展的机制,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面对新的挑战,学校和教师要作好相应的准备。

    1.教师自身有清晰的认识

    教师对自身的认识极其重要。教师对自己正确认识的功能在于,只有认清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正确定位,采取措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两种:合作和抗拒。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抗拒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制。教师对自身认识和定位是教师抵制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自己在学分制管理中的职责,才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课程改革。

    2.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于传统课程的影响,要想打破教师固有的知识结构、课程价值要花费一段时间,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1)通识培训。它主要是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作好参与课程改革的准备。(2)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通过校本研究,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校本教学研究也使教师能从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新课程,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更好地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3)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文化角度看,课程改革是新旧课程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新课程改革要求重建课程文化,形成以合作、交流、开放为特征的课程文化。这种课程文化要求教师之间打破孤立和封闭,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之间的合作要注意层次性,它不仅要求同一年级、同一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要求注重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4)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目的在于以学校为立足点,结合具体的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的能量。它一般采用工作坊的方式进行。(5)加强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世界课程发展证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个机构单独完成的。在我国,虽然在理论上我们也在强调大学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这些资源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种状况一方面受学校自我封闭发展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乏主动开放意识和有效的策略。在学校与大学合作上,我们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对大学的作用认识不足,大学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和大学合作提供了条件。学校可以和大学合作,充分利用大学的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班级编排

    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实行的是走班制和无学年制,这种制度为学分制顺利实行提供保障。由于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规模和班级人数过多以及管理经验欠缺,我们仍然以学年学分制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采用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的班级编排以自然班和教学班为主。自然班是按年级进行编班,教学班是有选课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学生可以跨班上课,但不能跨年级上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课程的多样化和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保留传统班级学生集体意识和交往能力强的优势,保证学分制顺利有效实施。实行弹性的和无学年制班级,注意创造学生活动的场所,给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高考制度的改革

    制约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高考。长期以来,高考在高中课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试教育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过于追求升学率的结果。从实质上说,高考本身没有对课程改革造成影响,它也不是应试教育泛滥的根本原因。高考之所以被人看中的原因在于:高考本身的相对公正性是人们过于重视高考的价值,把它看成是衡量高中教学质量唯一可信的尺度,再加上过分的教育功利注意倾向,赋予超越高考自身的价值,高考变成一种驾御学校的工具。我们并不否认高考存在自身的局限性:(1)全国统一的考试要求、统一的试卷、进行一次性考试的方法,使全国的高中教学都面对高考的要求,忽视了高校要求的差异、地区差异以及高中学生的性向和能力差异。(2)考试的方式过于单一,试题基本上是有唯一解答的封闭式题目,只能涉及大学生认知和表现能力中范围狭窄、层次较低的范畴,造成学生的教师对学习成果的理解和追求过于狭隘,浪费大量的时间。(3)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造成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忽视。(4)把一个省的学生摆在一起排队划分数线的做法,不合理地夸大了高考试题可能达到的精确度,夸大了考试分数的价值,使全社会对分数在教育和考试中的作用产生片面的认识,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针对高考的上述弊端,考虑到新课程的实施,采取如下措施:?

   (1)改变全国统一的、一次性的高考为多次、分层的高考,既适应不同层次的高校要求,又适应不同的课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

  (2)高中学生在修满规定的学分之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报考学校的要求,参加不同科目、系列和水平的考试。

   (3)淡化排名,采用等级制公布高考成绩,减弱高考选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4)必要时可增加面试或其他的辅助考试或选拔方法。

   (5)建立报名、招生、录取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和监管制度。

   (6)逐步实现变单一的书面笔试形式为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以考查学生不同形式能力的表现。

   (7)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型试题,对评分方法进行改革,减少评分误差。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学分制及实施建议(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341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341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普通高中学分制及实施建议(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普通高中学分制及实施建议(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