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标准(如功能、载体、空间分布以及呈现方式等)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1依据功能划分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其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功能是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作为课程的素材或成为课程的要素,影响着课程实施的内容与质量。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功能则是间接作用于课程,并不是构成课程的直接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条件性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场所、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方面的因素。
2依据载体划分
按照课程资源的载体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物化课程资源和人力课程资源。物化课程资源是指以物为载体存在的课程资源,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网络技术、实验基地等。人力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存在的课程资源,如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可以能动地把物化课程资源“人化”,所以人力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
3依据空间分布划分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都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就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如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以及教师、学生等;校外课程资源就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课程资源,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不仅空间分布不同,性质上也有区别,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4依据呈现形式划分
按照物化课程资源呈现形式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纸制印刷品、电子音像制品、标本教具、实物景观等。纸制印刷品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等;电子音像制品包括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计算机网络等;标本教具包括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等;实物景观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5依照学科划分
按照学科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事实上,只要是学校开设的课程都有其对应的课程资源。
实际上,课程资源所包含的对象众多,性质复杂,划分的标准很多,但很难找到一个标准对其进行界线分明的划分。因此依据上述每一个标准的划分,各个部分间往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例如素材性资源与条件资源之间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界线,其实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只是为了加深对课程资源内涵的理解或说明问题的方便,才进行了上述的划分。
四、课程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与课程之间既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切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相反,课程决定着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种类与内容。但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外延范围存在着差别,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要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条件性课程资源很难作为素材成为课程的组成;第二,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能直接构成课程,它还只能“坐在替补席上,等待教练对场上形势的观察决定其是否能成为上场球员”,也就是说素材性资源必须经过教育学加工才能成为课程。
通过以上对课程资源内涵的探讨,可以看出课程资源就是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以前,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很不全面,普遍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纸制印刷品,没有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正是因为对课程资源内涵的误解或认识不够,导致了对课程资源的内容和价值缺乏正确的定位,致使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处于较低的水平。
本文标题:“大纲”和“课标”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与认识(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0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