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地理课程标准》走进校园后,掀起了新一轮的地理教学改革,引发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反响。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教材的编排、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了大胆的整改。因此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看清《新课标》中的教改方向,是我们地理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
一、改旧教材繁、难、偏、旧为精简
我们必须明确,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培育地理学家。而旧教材的内容偏多、偏深、知识交叉反复,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初一地理第一册为例:全书共十章,必学内容共25小节,需要34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成因、等高线的判读、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时区的计算等难点较多,学生难以掌握,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且课时矛盾突出,教师大喊课时不够。
《新课标》在内容上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如初一地理第一册的新教材共有5章,12小节,把原来的旧教材删去了一半。且上述的难点及较深层的成因问题也删去了许多,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而地形、自然资源等放在区域地理中讲授,避免了总论和分区的层次重叠和内容反复交叉,既提高了教师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课时的矛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二、改教师过分拘泥课本为灵活选取教材
以往教师的教学能否紧扣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教科书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无权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教什么”。总之,大纲所指的重点、难点就是圣旨,教材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为了应试,疲于奔命地完成教学任务,谈何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标》对教学的顺序不作统一规定,教师可先教中国地理,也可先教世界地理,甚至对“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要求也很灵活,可集中学,也可分散学;对区域地理只要求必选的数量,不规定必须学哪些区域。这种课程的开放性,让教师有了充分自主权,可针对学生的基础,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对学习世界地理,《新课标》只列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的基本方法,教师只需按规定选择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进行学习。对于其它的区域,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便能举一反三,这就是《新课标》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发展理念。
三、改单纯的学科教育为活动实践教育
旧的地理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干燥无味的知识点堆砌,大纲要求记住、掌握的知识点太多,过分强调学科系统的完整性,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每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两耳只闻老师声,一心只听圣贤书”,课后便是题海战术,这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只能培育出模仿型、无创造性的“人才”。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实现最有效的学习。《新课标》改变以往重学科教育、轻活动的方式,以活动实践抛砖引玉,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初一年级上册的 “活动”板块和课标中“活动建议”为例,手工制作的活动有“制作地球仪”、“自制等高线模型”等6个,收集资料的有“收集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等5个,实地调查研究的有“参观气象台、环境监测站”、“调查当地自然资源”等4个,交流讨论的有“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讲述大陆漂移说的故事”等8个,共有活动实践的建议23个。改变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的单纯学科教育,通过开展活动实践,可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
四、改脱离生活的地理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问题也离不开地理知识。而以往地理教材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教学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地理知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没有联系生活中的经验,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成为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它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让地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因此教材中插入了许多与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旧教材关于“天气与人类的关系”论述较少,只是在气温中,用生硬的语气:“据科学家测算,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向。这是因为……”去说明。而新教材用“寒潮、降雪对生活的影响”、“赤壁之战,周瑜借东风”、“南方喜冷饮,北方喜火锅”、“汽车启动与气温的关系”等活生生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人类与天气的关系,既让学习充满了乐趣,又显浅易懂。又如对“地图”的学习,教材先展示简易的平面图和航空照片的影像,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学校、火车站、街道的方向、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让地理贴近了生活,从而生动地引导学生掌握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再建议学生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的平面草图,组织学生开展使用地图定向行军、“寻宝”活动等,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既检验了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善于生活的公民。
五、改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机制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分数论成败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期未的一次书面考试成绩,就成为学生评“三好”的条件,会考的一次成绩,就可能断送学生参加高考的资格,就此来断定学生学习地理的结果,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只会助长死记硬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主张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鼓励创设激励 性、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新课标》的“评价案例”例举了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搜集资料、探索实践、讨论交流等能力的评价方法,给我们教师的启发很大,认识到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表演、发言、讨论、收集整理资料、绘制地理图表、实地调查、撰写论文等都能成为评价的依据。关键是教师应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和学校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将成为我们广大地理教师研究的新课题。
总之,《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改革,必将给开展地理素质教育提供广大的空间。我们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适时地把握教改的机遇,把教改的精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本文标题:看《新课标》中的地理教学改革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2358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2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