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文化是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个人以为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创造和经营好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无疑是为学校创造了“隐性财富”,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将起着重大影响。
李希贵先生在《学生第二》这本书中提出自己对于校园文化的打造的创举:他认为,学校文化要增值,也必须要有“市场”,要“上市”,要实行“股份制”。“股份制”就是把学校前辈创造的传承下来的学校文化这一“集体财产”整合、嫁接、提升在学校新一代人的身上。他认为经营学校文化就是在整合、嫁接、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让大家“入股”,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文化的“蛋糕”里,有你的面、有他的油、有我的糖,饱含着你的创造、他的坎坷、我的辛劳。在确立学校育人目标的时候,在把过去学校文化中的有关内容展现给全体师生的同时,希望师生们在其中尽自己的智慧,赋予学校目标以新的时代内涵。
李先生以英国伊顿学校为例,认为要将校园文化“上市”。要让她的“股民”就是未来和现在的学生家长,“购买”校园文化的“股票”,并且用这种文化去“滋养”着自己的孩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的兼职导师,为这一文化大车保驾,为这一文化篝火添柴,甚至为这一文化的弘扬而呐喊。
书读至此,让我不由想起:前阶段中国教育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有感于校长不知道“校训”》的文章。校训,应该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学校文化精神的浓缩,是一所学校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没有校训,就如没有了方向和灵魂;没有个性色彩鲜明的校训,学校永远不可能出类拔萃。“忘记”校训的校长记性未必不好,也未必是熟视无睹或没有思考。其根本原因往往在于他们的校训,只是一个空洞晦涩的政治性口号,一个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标语,一个校园墙上附庸风雅的点缀和装饰。
其实校长不知道“校训”的尴尬,也未必少数,而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深入走进学校去调查调查,有多少位校长、多少位教师能说出来呢?大家不都一样吗?基至在很多检查中,校长突击将校训等印发或用短信的方式告知老师,在很多学校校训和校风只不过是一种摆设,内容多数大而空,类似于“团结”、“奉献”、“进取”、“勤奋”、“求实”等缺乏文化内涵的四字成语式校训比比皆是。而且往往是换一届校长换一次内容,也难怪大家都总是记不住了!它们只是写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深深融入学校的机体和血液,何谈记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