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自然地理 >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时间:2011-01-29 14:1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

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在黑、吉、辽、内蒙、冀、晋、陕、宁、青、甘、新等省区212个县、旗。由于滥垦草原形成的沙漠化占25%,过度放牧占28%,过度樵柴占32%,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破坏植被占9%。

我国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6000多万人口经常受到风沙危害,约有1500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大片草场沙化造成牧草退化,许多水利工程设施因风沙侵袭而淤积、掩埋,排灌效能减弱。800千米铁路和数千千米公路因风沙移动而阻塞。

40多年来,我国在防治沙漠化方面取得不少成就。已营造防护林 10万平方千米,使10%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营造薪炭林约0.83万平方千米,约有500万农户的燃料问题得到解决。

但在一些地区沙漠化仍在不断扩展。沙漠化蔓延速度在六、七十年代每年约为1000平方千米,到八十年代每年约为2000平方千米。

为了综合治理沙漠化土地,国家已批准将治沙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近期土地沙漠化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嫩江地区、白城地区、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地区、晋西北、北京地区的沙漠化,风沙化土地,以及黄淮海地区的沙荒地。

沙漠化土地防治的主要措施,一方面是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另方面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草原建设,做到草畜平衡,防止沙漠化蔓延。同时,要改变燃料结构,有计划地发展薪炭林,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第三,要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负载。

沙漠化地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有一定水资源和植物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更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合理开发沙区资源,发展沙区产业,不仅是沙区人民摆脱贫穷之路,也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措施是种草,改良草场,发展药材和经济植物,发展温室农业,兴办工矿企业等。逐步建立优质高效的沙区农业生产体系和沙区产业体系,使沙区环境、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三、防灾减灾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造成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林火、病虫害、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等等。其中以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和地震危害最大。

2.频度高: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登陆台风、热带风暴平均每年7.0次,低温冻害平均每年2.5次,全国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其中8级以上3次,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平均每年7次,较大的滑坡、泥石流每年发生近100次,森林病虫害每年侵害800多万公顷,严重的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面积2000万公顷。

3.损失严重:一般年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少收粮食2000多万吨,倒塌房屋约300万间,受灾人口约 2亿。在灾年损失更为严重,例如 1991年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16亿元。近几年平均而言,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初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四分之一。

(二)主要自然灾害

1.洪涝:是我国发生最频繁、损失最重的一种自然灾害。

洪涝包括洪水泛滥和雨水贮积于地表的现象。它是我国平原地区重要的致灾原因。造成洪涝的因子较多,其中暴雨等气象因子为主要。

据统计,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的洪涝事件1029次,平均两年一遇。 1949年以前黄河决口1500多次(其中大改道26次),平均3年1次决口、100年1次大改道。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淹死100万人。黄河决口改道一次,波及3万平方千米,黄淮海平原深受其害。1368—1949年的582年中,海河流域发生洪涝387次,平均3年2次。1917年洪水淹没农田167万公顷,1939年洪水淹没333万公顷并淹天津。长江自唐以后发生洪涝二百多次。191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1931年江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水淹没蚌埠城和513万公顷农田,死亡7.5万人。珠江1915年洪水,珠江三角洲死伤10万多人。

1949年以后,由于积极治理,大江大河的决口改道现象没有发生,但洪涝灾害仍然存在。1951-1991年,平均每年遭遇洪涝5.9次,最多年份达10次,最少的年份也有3次,其中东南沿海、江淮、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暴雨洪涝频次最高。40年中共出现15次以上,最高达32次。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受灾面积约795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41万公顷左右。1989—1992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476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 793万公顷,死亡3000—4000人,倒塌房屋 200多万间。1991年有18个省、市、自治区发生程度不同的洪涝灾害,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60万公顷,死亡511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

2.干旱: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和分布范围最广的致灾原因。

干旱一年四季可出现。春旱出现在北方广大地区和华南沿海、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出现较少。初夏旱出现在北方。伏旱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秋旱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冬旱主要在华南和黄河流域。

干旱以季节连旱或连年干旱为严重,华南和黄淮海地区出现季节连旱机率较高。华南多冬春连旱和夏秋连旱,平均3年和4年一遇。黄淮海地区多春夏连旱和春夏秋连旱,平均4年和5年一遇。1980年东北春夏连旱170多天。西南多冬春连旱,约3年一遇。连年干旱以明崇祯年间(1628—1644)的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等地大旱17—18年为最长。
  本文标题: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7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74.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