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国土整治
第二十三章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的短缺、退化、枯竭。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后列。以往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和目前普遍存在的缺乏经济效益的高速发展,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以较低的资源、环境成本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已制定了“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和保护增殖并重”等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一)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我国人均水量2710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40多年来大力开发水资源及其利用工程,年供水量约5000多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7.3亿亩。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仍十分紧缺。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约3亿亩,约有3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日。
目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淡水资源已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系统破坏的威胁。据统计,全国有监制的1200多条河流中,有850多条受到污染,26个主要湖泊、水库中,60%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全国80%左右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1/3以上河段受到污染,50%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是我国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两大障碍。
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一个涉及多种水体、多部门、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从长远看,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短缺或不足问题,据测算,在2010年前需增加供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应当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整治规划为依据,综合平衡,制定我国水资源的长期供求计划。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把城市和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开发和保护,利用和治理等方面统一协调管理。
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在江河上游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防护林,中上游禁止盲目围垦,保护鱼类及其他水生物的生存环境,防止水质恶化。到2000年前,基本解决饮用水源污染和风景区水域污染,使大部分城市供水水源和主要江河湖岸达到国家规定的功能标准。地表水水源地二级水质达标率大于80%,地下水水源达标率大于75%,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0年以后,随着大型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逐步建设,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此外,在农村,需大力开展节水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渠系利用率。在城市工矿企业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污水回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并且要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非农业占用耕地,草场退化,森林过伐,渔业过度捕捞,土地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加重了资源的破坏和衰退趋势。
1.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其焦点在于土地资源的有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上。因此,形成了合理利用与保护每一寸土地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这两条基本国策。
(1)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用地。土地管理的任务是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发展的土地资源的调配与管理工作。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难以制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退化。近年,每年减少耕地数十万公顷。因此,保护耕地与控制非农业用地就成为土地管理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应当根据土地评价及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而制定有关保护耕地的政策。
(2)改造中产田,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研究资料表明,我国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在大多数地区平均都在60%以上,我国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改造中低产田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观方向。另方面,还需加强商品粮基地、优质棉花生产基地、饲料基地、山区林果基地的建设。
(3)根据国土规划制定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结合防护林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改善土地资源的宏观生态和生产条件。
2.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8%,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15%,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0.3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0.39亿立方米,表明我国森林的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蓄积量,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发生退化,部分森林受到病虫害威胁,要消灭用材林“赤字”和防止森林的退化、则要求采取有效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林业建设涉及两个战略问题,一个是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类最基本的生态条件负有重要使命;另一个是森林作为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摆脱贫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速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质量,发展速生、高产、多用途的新树种,实现在本世纪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的目标,消灭全国用材“赤字”,防止污染、林火、病虫害和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破坏、退化。
3.草地资源是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经营方式,重利用,轻建设;重开垦,轻管理;致使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日益发展,全国草地退化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1/3。草原生产力下降,牧区草原生产率仅为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5—10%。
草地资源的保护、管理,主要是加强草原建设、治理退化草场,大力建设人工和半人工草场,推广草库仑,适宜地区推行草田耕作。到2000年,使人工和改良草场占可利用草场的10%,达到基本控制草原及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草原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此外要加强畜牧业的科学管理,调整畜群结构,实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过牧。积极开发牧区新能源,以减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4.保护湿地资源 湿地是一种特有的土地资源和生境,我国大约有2500多万公顷湿地。由于长期忽视对湿地的保护,围垦滩涂和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虾池,开沟排水等现象时有发生,栖息在湿地的野生动物大量被捕杀,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我国保护湿地资源的工作起步晚,急需加强统一管理,应注重评价各类湿资源的质量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最佳模式。
本文标题: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7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