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捕捞过度,传统渔业资源衰退。造成海洋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管理,捕捞失控,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加剧等。
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根据海洋资源自然属性及其开发产业,按行政部门管理,使得海洋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引起海洋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自然环境退化部分起因于陆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海上活动。据估计,我国陆源污染物约占海洋总污染负荷的80%,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田过剩的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海上活动主要是船舶排污、采油(气)平台排污、事故性溢油和海洋倾倒活动等。三氮和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已成为我国近海第一污染物,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比较突出,赤潮发生频率上升。近海局部海域污染已影响到海洋生物的栖息繁衍,严重地区已出现渔业资源锐减,直接影响到沿海海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保护海洋资源,除了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法规体系外,主要要通过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捕捞资源,稳定海洋捕捞业生产,重点依靠开发海水养殖资源,实现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排放,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海岛资源在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海岛6500多个,其中有人居住的400多个,除海南、台湾及金门、马祖等岛屿外,有人居住岛屿面积共400多平方千米,人口300多万。海岛上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物种、丰富的矿藏。岛屿国国有渔业资源、潮汐能等。但海岛在地理上比较孤立,活动空间有限,自身调节和防灾抗灾能力低,淡水资源缺乏,制约了海岛的经济发展。应根据海岛资源种类、分布、开发价值等,权衡各种资源地位,加快海岛港址资源、旅游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营造防护林,提高防灾能力。
(四)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当前,经济建设中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依赖矿产资源供给。矿产资源已探明的储量已显不足,进入21世纪后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将更加不足。此外,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加剧了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
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据统计,我国因大规模的矿产采掘产生的废弃物造成压占、采空塌陷等损毁土地面积已达 200万公顷,近年来,每年仍以2.5万公顷的速度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和诱发塌陷、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地质条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急需的主要矿产有相应的储量保证;另方面要建立矿产资源的资源化管理制度,保护矿山环境,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防治
(一)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每年的入海泥沙量约20亿吨,同样占世界陆地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黄河和长江的年输沙量分别占世界大河流的第一位和第四位。
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湖泊加速萎缩、河床抬高。水土流失引起土地贫瘠和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旱灾害增多,农业收入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全国200多个贫困县有87%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8万平方千米,每年增加的保水能力180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超过11亿吨。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加之利用不合理,使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又有新的发展。1983年以来,国家将一些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列入重点防治、加快治理对象。先后开展了8片重点治理区,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区,密云水库上游重点治理区等重点项目。
8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包括黄土高原的无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定西县,北方的永定河、柳河,南方的兴国县,葛洲坝库区等43个县实施的治理工程。经过几年治理,土壤侵蚀量减少50%,已收到显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工程,首先在金沙江下游和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三峡库区4片28个县展开。
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工程,包括5个县的水土保持工程,在保护北京市水源方面已开始发挥效益。
在南方丘陵山区进行封山育林育草,实行治管并重、封造结合方针,在水土流失严重区以治理崩岗为重点,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崩岗与全面治理相结合。
此外,全国已在1万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今后尚需建立工矿、交通事业防治水土流失示范工程。
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已遭严重破坏的地区,建设人工生态系统是必要的。生态工程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系统的最优化设计方法,恢复植被,重建生态系统的建设活动。目前,正逐步在水土流失区建立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加速对现有水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积极推广实用的保水保土技术措施,如坡地生物化、生物地埂、等高耕作、水平沟、梯田、淤地坝等。
本文标题: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7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