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血吸虫病的预防和研究成就
1949年以来,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分别建立了中央、省(市)与县三级防治机构,培训了大批血防人员。通过反复和深入调查,掌握本病流行规律和特点。采取了以灭螺为重点,结合普遍治疗病人与病牛,粪管、水管和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以及反复斗争的策略。对钉螺的形态、生态和灭螺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钉螺生存在水线上下1米处左右,在土层中深度超过40厘米不能生存。在水网地区采取了土埋等许多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地理灭螺方法。研制了五氯酚钠等灭螺缓释剂以及高效低毒的新杀螺剂。在查病方法研究中,创用尼龙绢筛集卵的方法,减少虫卵散失,提高粪便中虫卵孵化阳性率。在治疗药物方面,我国仿制与创制合成了吡喹酮与硝硫氰胺及其衍生物,每年在流行区对病人与病牛免费进行普查与普治,从而控制与减少传染源。
至1985年全国已有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与上海市等240余县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900多万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在120多亿平方米面积上消灭了钉螺,使许多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国血吸虫病的预防和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工作。科研人员为了摸清钉螺的生态、习性,深入流行区,对钉螺的外部结构、生存条件、活动规律、交配产卵、生长发育等特性,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数据,为制定查螺、灭螺的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②研制防治新药物。为了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经过长期努力,先后合成和筛选了11000多个化合物,仿制或创制了五氯酚钠,“血防67”、磷苯二甲酸二丁酯、防护膏、“锑273”等几十种防治药物,对防治血吸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改进诊断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皮内反应、环卵沉淀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免疫诊断方法的应用,加快了查病的速度,提高了查病的效率。
④临床研究。科研人员通过对10万余例晚期病人的临床治疗,对于血吸虫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病型分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危重病人,也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抢救了许多垂危病人。
⑤对家畜血吸虫病的研究。在家畜、特别是耕牛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标题:地理环境与血吸虫病(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yi/2370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yi/2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