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和流行特点
血吸虫病是一种生物因素性地方病,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近年来在我国支援非洲工程人员中,偶有少数感染埃及血吸虫病患者,系输入性病例。
根据湖南省长沙市与湖北省江陵县发掘的西汉尸体内脏中有血吸虫卵的发现,证明本病在我国存在至少已有2100余年历史,根据解放初期的调查,全国约有1100万病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省、市、自治区,包括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与上海市等的347个县市)。我国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虫株不感染人,只感染动物(鼠类)。全国有螺面积为150亿平方米。我国血吸虫病尤以湖沼地区为最严重。解放前严重流行区田园荒芜,十室九空,造成了“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很广,地理环境复杂。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不同地理环境、钉螺分布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分为湖沼、水网与山丘三种类型。在湖沼型地区,钉螺呈面状分布,有螺洲滩冬陆夏水,种植芦苇,有利于钉螺孳生,有螺面积广,病人病畜多,常因打湖草与捕鱼而发生急性感染。在水网型地区,钉螺沿河沟呈网状分布,居民大多因在河边生活接触河水而感染。在山丘型地区,钉螺沿水系呈点状分布,地广人稀,病人也较少而分散,野生动物如野鼠等为重要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除以人为其主要终宿主外,在自然界也有广泛的动物贮存宿主,据我国调查,有家畜如牛、羊、猫、猪等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如鼠类等,共40余种。在农村,尤其在湖沼放牧地区,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我国的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三峡以东的长江中下流和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一带。川西平原及金沙流域也是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江南地区的江苏,是我国该病较重流行区之一,分布广,以苏南为主,该省钉螺分布具有三
表5-10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行政单位统计表(1981)
种类型,即平原水网地区型、丘陵山区型、江湖沼泽型。其中,以平原水网地区型为主。浙江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钉螺分布与病区一致,钉螺密度一般是愈北愈高,分布愈广,主要分布在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灵江五大水系沿岸,面积占全省的87.4%,密度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钉螺繁殖与气温相关,钉螺一般在水流缓慢、阴暗潮湿、杂草丛生、土地肥沃的河、浜、沟、塘、水稻田等处的水边,密度较高。也可在表土及土内深处,山丘区的山角及半山腰土浅处发育。流行因素一是保存宿主广泛存在;二是钉螺有广泛适于孳生繁殖的自然环境;三是接触疫水机会频繁。因积水面积大,水系多、稻田广布,在种植、收割、捕鱼虾、游泳、涉水、洗衣、洗米时均可感染;四是粪便污染水源,如带血吸虫卵的人粪,通过洗刷粪具、雨水冲溢厕所、粪船行驶、施肥、拉野粪、兽粪,被雨水冲入均可污染水体形成带尾蚴的疫水。安徽称该病为“大肚病”或“水鼓症”等,患者和病畜是主要传染源。家畜及野生动物中发现牛、猪、猫、狗、马、驴、野猪、野猫、狗獾、田鼠、山鼠、姬鼠、褐家鼠、野兔、貉等均可感染血吸虫,其中家畜(黄牛、水牛)及野兔感染率较高,人群则以下田感染率最高。血吸虫流行区钉螺均为湖北钉螺的指名亚种或丘陵亚种。前者分布于江湖洲滩、平原水网及部分山丘区,后者分布在山丘地区。本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皖南山区,以游泳、戏水、下田劳动、副业生产(打芦苇等)感染机会较多。江西以鄱阳湖地区为中心,以奉新、高安、广丰、上饶等县感染率最高。有些地区猪是主要保虫宿主,大部地区中牛是主要保虫宿主。疫区与地形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以湖沼或水网地区感染率最高,山区的丘陵地带较低,中间宿主为钉螺。其孳生场所一是湖汊、洲滩、江滩、堤内等处的湖沼型,钉螺感染率达68.1~88.9%,二是排水沟、池塘、水荒田等地丘陵沟渠型。主要感染方式为打湖草、捕鱼、捕虾、种稻、捞猪草、采菱莲、驾船拉纤、湖边采野菜等活动,以及在河塘内洗澡、洗衣、洗菜、涉水等。在水源地放牛、洗刷粪具也是主要的传播环节。
湖北境内的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湖沼及平原水网地区,集中在长江及汉水流域。湖沼洲滩地区占全省螺区81%,位于长江、汉江两岸,地势低洼,海拔低于50米,湖泊多,与江水相连,每年5~6月江水入湖,致两岸洼地形成沼泽水网地带。秋季水退,点播作物,并可放牧,钉螺易孳生,有利于血吸虫传播。丘陵平原地区地势较高,海拔50~200米,沿江湖分布,江水不倒灌,但山水两水汇集,钉螺亦易孳生。山区海拔超过200米,杂草丛生,终年阴暗的湿沟两侧也能孳生钉螺。
西南地区的四川,解放前广泛流行,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安宁河中上游沿岸地区,90%的钉螺分布中灌溉沟,4~6月钉螺密集度最高,7~8月因气温太高,部分钉螺钻入土缝,草根内隐藏,9~10月出现第二次高峰,人群感染也以5~7月及9~10月为主要季节。因农田劳动与钉螺活动高峰相吻合,所以感染机会较多。云南以洱源、巍山、永胜等县较重。平坝稻田区感染为59.8%。半山区和山区(以旱地为主)为27.3—31.1%,中间宿主与钉螺发病一致,以平坝为主,占全部有螺面积90%以上,山丘区仅占5%左右。平坝型孳生地分布于居民点周围的稻田、秧田、灌溉沟、池塘等环境,稻田占钉螺面积的72%。山丘型主要分布于峡谷地带,多呈南北走向,与横断山脉走向一致,呈片状及带状分布(表5-11)。流行因素一是水系发达,稻田多,沟渠纵横,适于钉螺孳生分布;二是赤脚劳动、涉水、洗衣、洗澡等,易于接触疫水感染;三是牛羊放牧,为保虫宿主。
华南地区的福建,病区从闽北的霞浦到闽南的云霄,沿海13个县现已基本控制或消灭。传染源除血吸虫病人外,还有受染家畜,如牛、马、猪、羊及田鼠、沟鼠等。中间宿主系光壳钉螺。孳生环境为山上草埔山坑源头、山上梯田、荒田荒地、岩石缝、大溪、灌溉沟、池塘等。平原钉螺的感染率比山上高约4倍,钉螺分布密度则山上高于平原。本病流行地区大多处于沿海,当地温和多雨、河溪多、杂草丛生,适于钉螺孳生,加上流行区粪便管理不善,常用鲜粪施肥、家畜随便放牧,在池河洗刷马桶等,污染水体,使血吸虫卵得以孵化并感染钉螺,这是本病流行的主
表5-11平坝、山丘不同环境钉螺分布
要因素。人与疫水接触,如生产、生活、涉水、游泳等,也是重要的感染方式。广东血吸虫病以北江流域各县为主,钉螺孳生环境复杂,感染高峰在春夏之交及8~10月,以农民感染为主,次为学生。北江流域地势高,清远以北(包括东江流域的增城)为丘陵和中山地带,钉螺孳生地为沟渠型;清远以南,珠江三角洲平原,钉螺孳生地为草塘型。这两种流行区其感染方式及水源污染上都不同,沟渠型一般主要是水源受人类污染,后者主要是通过畜粪特别是牛粪污染为主。广西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石灰岩地形区,钉螺大都孳生在山脚浅水地带,孳生这一带的为光壳钉螺,丘陵地带的低洼地、草坡、菜地、小沟、荒塘、堤埂等处的为肋钉螺。钉螺自然感染率为56~30.4%,贮存宿主以牛为主,黄牛最高。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偏西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即北纬22°50′—23°30′,东经106°21′—109°40′之间。流行季节以5~7月最多,与钉螺活动频繁期4~7月最高相吻合,农民感染率较多。
根据以上血吸虫病地域分布的情况介绍,不难看出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具有如下规律和特点:①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与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相一致;②流行区钉螺的分布又与当地的水系分布相一致;③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感染的情况与当地水系阳性钉螺的分布、人群接触疫水的频度有密切的关系;④钉螺感染率的高低,又与人、畜粪便污染水源的程度密切相关;⑤血吸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本文标题:地理环境与血吸虫病(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yi/2370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yi/2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