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煤炭集中分布在鲁西南、皖北、苏北毗邻地区,包括兖济、枣滕和淮北、淮南以及徐州等煤田。这些煤田的共同特点是煤层埋藏深,表土层厚,采煤塌陷影响严重,多数已开采多年,开采条件渐趋困难。但因靠近华东煤炭集中消费区,交通便利,煤质较好(多属炼焦煤牌号,以气煤、肥煤为主),故大多数矿区已建设到最大规模,开发强度很大。全区年产量大于1000万吨的矿区有新汶、兖州、淮北、淮南、徐州五处,中等规模的还有肥城、枣庄、淄博、大屯以及萍乡、丰城。在大矿区中,兖州是70年代到80年代新建设的,以大型矿井为主,由于全面实行综合采煤技术,其机械化程度与劳动效率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年产量逐年增加,2000年可望超过2 000万吨,成为华东第一大矿。淮北、淮南、徐州距消费区最近,开发强度很高,其大部分矿井已开采多年,转入深部开采。枣庄、淄博均系百年老矿,已处于衰老阶段,前者重点已向滕南煤田转移。江西、福建只有少数中、小型煤矿。全区由于煤炭消费远大于生产量,1990年差额已达1.l亿吨,越来越多依靠北方调入,山东自80年代起也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省。为了减缓调入煤炭的增长速度,除了采取多种节能措施外,还准备建设个别新矿区,如山东的钜野。
6.中南产煤区
中南煤炭资源集中于河南,拥有200亿吨的煤炭保有储量。正如山东对于华东沿海地区一样,河南各煤田对于能源缺乏的中南地区十分重要。自50年代着手建设平顶山煤矿以来,河南已有四个矿区,即平顶山、义马、郑州、鹤壁年产量均在500万吨以上,其中平顶山1995年产1783万吨,已和开滦不相上下。这几个矿区的炼焦煤与动力煤除满足省内需要外,均大量南运中南各省及华东。百年老矿焦作虽产量已处于递减状态,但其优质无烟煤仍销往各省供民用及工业用途。焦作矿区井下涌水量大,自80年代起进行地区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利用煤、水、矿资源,发展煤、电、铝、建等多种工业,创造了煤矿区综合发展的模式。江南各省区中只有湖南煤炭生产稍具规模,涟邵与资兴矿区均达200万吨/年以上,均以小型矿井为主。整个中南区煤炭自给率只有85%。除河南大 量调出外,其它各省均依靠省外调入。鉴于江南各省区远离煤炭来源地,但水力及其他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沿海省份还可多途径、多品种运入能源,以减缓北煤南运的增长速度。
7.西南产煤区
贵州、云南、四川是南方煤炭相对比较丰富的三个省份,合计拥有全国煤炭资源的8.6%,尤其集中在贵州。原来煤炭生产很有限,60年代以来,着手在三省接壤地区建设西南三线工业基地的组成部分,包括煤矿区在内。现已形成500万吨以上矿区一处(贵州盘江)、200~500万吨矿区两处(贵州水城、四川攀枝花)。另外四川作为人口与能源消费大省,还在川东南、川北等地区发展了多处中小型矿区,其中南桐、松藻、芙蓉均年产200万吨以上。全省煤炭年产量接近1亿吨,仅次于山西。但由于本省用煤量很大,而资源不足,煤质又差(高硫),必须依靠由贵州和陕西两方运入煤炭,数量均达百万吨。在滇北也在着手建设昭通矿区,以部分向四川供煤或输电。
8.西北产煤区
西北四省(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北麓、宁夏贺兰山区及南部,以及甘青祁连山区。其中以新疆和宁夏两区最为丰富。但因位置偏远,远离主要消费区,生产规模有限。只有宁夏石炭井、石嘴山和甘肃的靖远、窑街达到年产量200~500万吨的水平。除宁夏煤炭部分向东输出外,均在区内消费。甘肃煤炭不能自给,需由宁夏、新疆双向供应。
五、中国煤炭工业发展中的若干主要问题
(1)地方煤矿的发展问题。地方煤矿包括地方国营煤矿、集体所有制煤矿(乡镇煤矿)以及个体煤矿。自1979年以来,发展十分迅速(见表5.9),尤其是乡镇煤矿,增长了3.8倍,他们点多面广,总产量大,1994年,地方煤矿产量已达7.7亿吨,其中乡镇煤矿4.85亿吨,超过了国有重点煤矿。全国年产原煤30万吨以上的县1990年达389个,大部分地方煤矿所产煤炭就近供应本地区需要,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少数重点产煤县还成为国家辅助性商品煤基地。国家和地区1990年调用地方煤矿原煤2亿多吨。
本文标题:煤炭(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