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力用煤增长迅速,其他用途增减不一,尤其近一二十年来,电力发展步伐加快,使火电用煤大幅度增加,几乎每年增产的煤炭2/3以上用于满足发电的增长。炼焦一向占到矿用煤的较大比例,但自进入90年代后,着重于钢材品种的完善而不追求钢铁产量的增加,炼焦用煤数量趋于稳定。铁路运输用煤则随铁路电气化与内燃化的推进而明显下降,生活用煤虽然大城市因气化率的提高而大幅度减少,但中小城市与乡村消费增加,仍是稳步增长趋势。
表5.4 煤炭消费量及其用途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1992;《中国能源年评),1996。
(3)单位产值煤耗有所下降。由于推行节能和调整产业结构,按国民生产总值的煤耗近些年来有所下降。1980年万元GDP煤耗为13.52吨,1989年为10.32吨。但是因为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耗能设备技术落后(尤其是小型企业),以及价格不合理等,煤炭浪费还是相当可观。
(4)煤炭消费分布与生产分布不平衡。我国煤炭资源分布西多东少,北富南贫,而在地区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东部比较发达,耗能多而能源不足,这两个基本特点造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长远格局。特别自80年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华东、华南又显著快于华北,使东南半壁的煤炭消费量连年大幅度增加,江南11省市区煤炭消费量占到全国22.8%,而产量只占13.8%。1990年煤炭资源贫乏的省市如沪、苏、浙年供需差额达0.88亿吨,广东为0.32亿吨,湖北为0.24亿吨;江南有的省内有少量煤炭资源,如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但近年自给率迅速下降,供需差额也分别达300~800万吨;北方某些煤炭产量较大但用煤量更大的省份,如辽宁、河北、山东,供需差额分别达0.31亿吨,0.16亿吨和0.10亿吨。全国产大于需的煤炭调出省份只有八个省区(山西、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贵州、陕西、新疆),几乎都位于中西部,其中山西独占全国净调出量的80%,1990年输往省外煤炭达2.2亿吨。晋陕蒙(西)1990年合计产煤3.42亿吨,占到全国煤产量的1/3,在全国(7个煤炭规划区)调出量中,本区占了93%。
表5.5 全国分地区煤炭产、需、调情况(1990)
三、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变化
建国以来,通过有计划的煤矿建设,煤炭产量持续增长。1995年原煤产量等于1949年的40倍。除了1958~1962年及1966~1970年期间产量出现较大的波动外,其它时期原煤产量都保持了相当可观的增长速度。
中国原煤生产主要由国家重点煤矿和地方煤矿两部分组成。前者长期以来都是主力军,矿井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开采方法正规。地方煤矿包括省、地、县国营煤矿、乡镇煤矿以及个体煤矿,1957年以前约占总产量的27%,以后呈不断上升趋势,1990年已占55%,1994年达62%,其中乡镇矿39%,超过了国营重点煤矿的产量。它们在满足煤炭增长的需要上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大多数井型小,设备较落后,开采不正规,资源浪费严重,亟待加强技术改造与组织调整。
建国以来,全国矿井建设一直保持较大的规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矿井205处,设计年产能力 6 376万吨,以后每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都有约 7 000万吨左右的新矿建成投产。截止到1991年底,全国煤矿新建成投产的矿井及露天矿(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以上,不包括乡镇矿及个体矿)共2 275处,设计年生产能力6.49亿吨。矿井的井型逐步扩大。从国营重点煤矿看,60年代以60万吨以下的中、小型矿为主,70年代开始,一批年生产能力 150万吨、300万吨、400万吨的大型矿井和年生产能力 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露天矿相继开工兴建。“六五”期间投产矿井平均井型76.8万吨,“七五”期间为135.7万吨,“八五”期间更达222.6万吨。
本文标题:煤炭(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