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区域发展、民族共进相伴随,东北区人口增长也相当快。进入20世纪以来,东北区人口增长之快在全国是少有的。根据历史记录,1890~1930年,东北区人口由 1000万增长到 3 100万, 40年间平均年增52.5万人。 1930~1949年,人口又由 3 100万增长到4 182万, 20年间平均年增54万人。 1949年后增长速度更快, 1949~1990年,人口由4 182万增长到 11 093万,增加 1.65倍, 40年间平均年增 173万人。这个速度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东北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由大约9%上升到9.5%。人口增长速度的区内差异是北部远远超过南部。1949~1990年的40年间,辽宁省人口增长了116.7%,吉林省人口增长了146.2%,黑龙江省人口增长了250.1%。新增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移入人口,既有农业移民,也有工矿移民。北部人口增长速度快,使东北区南、北人口密度的差别正在缩小,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产业基础
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它既有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的农业基础,更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这是东北区产业经济的历史积累,更是今后发展的产业基础。
在长期封建的、半殖民地、殖民地体制下形成的产业经济,经过几十年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产业基础,在改革开放转向市场经济的大趋向中,东北各省区工业增长的速度明显缓慢,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市区相比,工业总产值的位次排序明显后移。主要原因是: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迟顿性,技术、设备的陈旧老化,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煤、电、运、水等基础设施不足,信息不畅,文化技术基础薄弱,保守的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强等等。
扭转东北区域发展的困境,走向新的繁荣,主要应是实行区域主导产业带动战略。无论是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都应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作用、资源丰富多样的潜力、改革开放的大好国内国际环境的机遇条件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从以生产原料、原料粗加工半成品的资源开发型产业向资源深加工、生产高精尖产品的资源加工型产业转变。
应当指出,这里指的是资源性产业升级,而不是改变资源性产业的性质为东南沿海地区那种加工产业型。东北区近百年来的资源开发,有的资源减少,有的甚至接近枯竭,但基本潜力仍然存在。东北的铁矿、石油、油页岩、森林蓄积量、菱镁矿等均占全国首位,人均耕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森林可采资源濒临枯竭,但它属可再生资源,青山尚在,若干年后经过集约经营,仍可恢复永续利用,发展林产加工,林业基地的地位不会消失。以铁矿、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为基础的重化工基地的地位也不会改变。这恰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化、产业区域化的优化模式,是符合东北区的客观实际的。因此,当前过于强调发挥区位优势、强调重工业弱化、轻工业强化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忽视区域资源潜力,并认为出现了“元气大伤”的论断,是不符合东北区的客观实际的。“东北现象”是东北区向市场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只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依据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遵照社会主义劳动地域分工规律,以东北区资源潜力的合理开发为基础,实行产业带动战略,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优化、转换与提高产业结构,促进省区间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强煤、电、运输、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东北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实力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重工业基地的地位不会丢失。
本文标题:东北区-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3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