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植物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植物地理学 > 人类对植物分布的影响(2)

人类对植物分布的影响(2)

时间:2010-01-29 01:1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我国从1952年在海南岛大面积种植巴西橡胶起,接连遇到风、寒、旱、瘠四种环境障碍。此树仅在22°—28℃时最适合产胶,<18℃便产量下降,<10℃则发生冷害。1955年春,罕见的寒潮使雷州半岛90%的橡胶树地上部分冻枯。幼树遇到3m/s的常风便枝叶破碎、蒸发失水、容易死亡。超过10级大风,大树受风害率在1/4以上,而此地,台风每年都发生数次。经我国科技人员努力培育出的许多抗风、抗寒、高产新品种,栽植前期种植豆科植物覆盖地面,营造由速生树种构成的防护林网,通过推行环山等高种植技术,终于成功地使巴西橡胶在17°N以北的非雨林环境中获得丰产。

  玉米现在已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位粮食作物,在一些地区甚至跃居首位。它可能起源于秘鲁、玻利维亚山区。在墨西哥七千年前就有古老的小果穗玉米,印第安人种植并培育了玉米优良品种,公元500年前后的玛雅文化时期玉米种植曾达到高峰。15世纪末玉米传入欧洲,16世纪初传入我国,文献上称为衔麦,18世纪作为观赏植物传入印度。玉米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传播,在开始时不能成熟,几年后才能适应新环境而正常结实,因此一步一步逐渐扩展分布领域。这也显示出它具有很强的风土驯化能力,在各新种植区产生丰富的变异性。

  当被驯化的植物从原产地被引种到新地区时,它生活在新环境并接受新环境的挑战,加上人为选择,遗传多样性有所发展甚至变得很快,有的新产地就成为二级变异中心。这类现象比较常见,但仍是在人为影响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农作物的世界规模交流带来田间杂草和宅旁杂草的大量散布,它们和农作物一样呈现出各地区种类组成的同质化。杂草在早期农业期就是农民难以清除的对象,进入工业化时代也未能完全做到田间无杂草,反而在长期人工种植过程中出现一些专门适应某种作物的杂草。如亚麻田中的亚麻荠(Camelina linicola)、大爪草(Spergula maxima),不仅适生亚麻株间,果实的分布高度、大小、重量都与亚麻相似,即使簸选种子也很难分开,成为特殊的生态型。

  引种植物到新植物区系环境时,有时也造成意外效果。澳大利亚从美洲引种仙人掌科植物霸王树,未料及它很快侵入近2500万公顷的牧场,使之很难放牧利用。其后又从阿根廷引进此植物的天敌仙人掌蛾,把它的卵散布到受害牧场,幼虫便在霸王树茎上钻穴,致树死亡,效果甚好。但霸王树大批死亡却抑制了该虫繁衍,于是再度恢复,虫子也再度增多,反复多次才把霸王树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小结和思考题

  1.植物分布取决于该种植物生态特征(生态幅度和最适条件)是否适合所在的生境条件,植物的繁殖能力和散布能力是改变分布区的内在潜力,但它受时间限制,并被各种阻障束缚,更随环境演变、种类分化等过程而不断更动。(当对一个地区生存的植物种或属全部查清它们的地理分布类型后,能说明哪些问题?)

  2.中国植物区系种类异常丰富,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既有较丰富的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又有泛北极植物区系的大量种类;既保存许多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又有第三纪以后因山地抬升、气候旱化而新发展的类型。但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尚需进行大量工作。(请读者了解一下所在地的常见植物中有哪些区系成分。)

  3.全球植物区系特征大体如下:

  各洲植物区系之间、热带植物区系与非热带植物区系之间虽有相当差别,但均有程度不等的相似性或起源上的渊源关系。

  热带植物区系在地史上曾有过更大分布范围,现在仍保存许多古老成分,总的来说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受大陆间和岛陆间断绝直接联系的影响较大,类群分化较多,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区。

  南半球各大陆非热带地区面积较小,拥有大量特有种属,彼此间也有一定的共性,这反映了其植物受地理隔离已久。
  本文标题:人类对植物分布的影响(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iwu/47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iwu/479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人类对植物分布的影响(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人类对植物分布的影响(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