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论述过,人类开发利用气象、水文、海洋资源不当就会引起灾害。论述的着眼点是在生产模式对当地气象、水文、海洋条件的适应性上。生产模式不当所造成的损失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上,比较容易认识和纠正。如果生产模式的不当在更高层次上了解,则会展现出一副新的情景,即人类可以对现有气象、水文、海洋条件造成破坏。有些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使人类有可能一时或永远丧失同这三种珍贵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互相适应的危险。因此,在生产模式和气象、水文、海洋条件的关系上还必须注意到更长远更巨大的环境变迁。
当前,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所造成的气象、水文、海洋条件破坏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中过多使用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引起全球增温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国际科技界就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了权威性的论点。简介如下:
大气中存在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气体能够透过太阳对地球的短波辐射,但却吸收从地表放射出的长波辐射,因而使地表辐射收入大于支出,产生增温效果。这种作用与温室保温原理相似,故称温室效用。据研究,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则地表平均温度比现在要低33℃,可见温室作用的重要性。
人类使用化石能(石油、天然气、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自然界中各圈层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率要小得多。但是,在人为排放量剧增之前,自然交换率已是极为平衡的。人为排放量虽是一个小的附加量,但因其长期积累,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累积影响。
研究表明,过去一百多年中(从1750到199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由280ppmv(体积的百万分之一)增加到353ppmv。其他的温室气体也都有明显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6℃。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升温更为显著。由于气温升高、陆上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和陆上冰川水的增加,使得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10—20cm。专家们认为,全球增温与海平面上升将是当前气象、洪涝、海洋灾害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联合国各组织对此十分关心。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在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了关于温室效应的科学报告。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对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作了一个较全面的评估,着重考虑人为排放量的四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是假定不采取任何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称照常情景(A)。其他三种情景则假定逐步增加控制程度以减少排放量的增长,按控制程度不同分为B、C、D三种情景。其中D是根据现代科技水平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制量。
如果采用A情景,估计在21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温度的平均增长率是每10年0.3℃左右(在0.2℃到0.5℃范围内)。这将使2025年的全球平均温度较现在高1℃左右(较工业化前高2℃左右)。在下世纪末的全球平均温度较现在高3℃,较工业化前高4℃左右。随着温度升高,全球的蒸发量与降水量将增加约10%。
下一世纪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以每10年6cm的速度增加(在3—10cm之间)。预计到2030年升高20cm,下世纪末升高65cm。
其他三种情景则因排放量受到了控制,气候变化的速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预计下一世纪全球温度的平均升高率分别是每10年0.2℃(情景B),0.1℃(情景C)和0.1℃左右(情景D)。这三种情景下海平面上升幅度也相应减少,估计到下世纪末海平面上升幅度约在30—50cm之间。
气候变化幅度在全球各地区是不均匀的。据估计,地表气温比海表气温变暖快。冬季高纬度地区升温比全球平均大50%—100%,夏季在海冰区的升温比全球平均小,冬季中高纬大陆上降水平均来说是增加的。
报告还指出:较小的气候变化往往可以引起有些地区水资源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潮湿地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非洲撒哈拉地区,如果降水减少10%,就可能影响径流减少40%—70%。在潮湿地区因人口增加与水污染,可能出现供水困难。
本文标题:气象、洪涝、海洋灾害与温室效应-绪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43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