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大风暴与大雪暴是不同性质的气象灾害,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使大气能见度下降,因而对交通运输来说,都是十分严重的灾害,故将这三种灾害归并一节论述。
(一)雾
雾是由于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小水滴(直径2—15微米)汇集在贴地面气层中,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下的水汽现象。在大雾出现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因此,我国有雾的地区大都在东南半部降水量较多的湿润区与半湿润区,而在西北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则很少有雾出现。在凝结高度附近的山区,雾尤为频繁出现。
我国雾日最多的地方是海拔3047米的四川峨眉山气象站,平均雾日高达322天,最多年达到338天。山麓的乐山站则只有41天。四川重庆是多雾的城市,每年平均有69个雾日,最多年达到148天,被称为“雾都”。云南西南的西双版纳与闽西是两个多雾的地区。前者的勐腊年雾日153天,澜沧135天。闽西北的泰宁达154天。
海洋水汽丰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多雾。如山东半岛东端成山头每年平均雾日达83天。热带海洋则雾很少出现。
城市空气中凝结核多,故在湿度很高时,城市雾比郊区多。伦敦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这里每年的雾时比郊区可多1—2倍。但城市有热岛效应,温度比郊区高,故在湿度勉强达到饱和时,可以出现郊区有雾而城市无雾的情况。上海市的雾日从1951—1960年的每年51.5天下降到1981—1990年的每年的30.5天,就是由于城市用能增加,热岛效应加强的结果。上海的雾日少于郊区的上海县与嘉定县,而高于其他县气象站,就是由于凝结核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复杂差异而形成。
由于主要雾区位于人口较多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这里也是交通运输最为频繁的地区,这就使得雾成为因能见度下降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特别是高速公路上因大雾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常常引起几十辆汽车相撞。在无人工消雾设施的机场常因大雾被迫关闭,形成几千旅客滞留的严重事件。
(二)大沙暴
大沙暴是大风造成的恶劣天气现象。沙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太阳昏暗无光。大量的尘土被卷入空中,随风飘扬,能见度急剧恶化,几米外不辨人影。大沙暴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卷走表土,破坏农田,吹走人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大沙暴的性质是一种风沙现象,它使水平能见度下降到几十米至几米,形成严重灾害。风沙还包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三种现象,但这种现象危害较轻或无危害。沙尘暴是强风大量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大气混浊现象。扬沙则是水平能见度在1—10km之间的混浊现象。浮尘是尘土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能使日色昏暗,但无灾害的大气现象。除浮尘可随高空气流扩展到我国湿润地区及大洋区域外,其他风沙现象都属局地性质。
风沙的分布主要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其中大风暴则以干旱地区为主。风沙的分布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1.持续时间长,足够大的风力;2.大气层结很不稳定;3.地面土质疏松干燥,植被很少。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冬、春季的下午为中心的时段内。
由于吹走地面肥沃的表土,所以风沙又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为了防御风沙危害,保护地面植被具有关键意义。因此,在牧区防止过度放牧,修建人工草场是重要的措施。在农区则建设防风林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大雪暴
我国除南岭以南及云南大部地区外,各地都可能出现大雪暴。在大雪暴时,满天雪花,能见度下降到1km以下,加上地上积雪一时无法融化,严重影响交通运输。此时,不但机场关闭,陆上铁路、公路运输都可能中断,市内交通也要受到严重影响。在牧区大雪暴往往造成联系与供应中断,人畜缺食,甚至因饥寒致病与死亡,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1977年1月下旬,因强寒潮影响,长江两岸气温降至-9℃~-10℃,许多地方出现建国后的极端最低温度。长江流域及江南出现大雪暴,其中浙北、赣北、苏南、皖南积雪深达35cm,使越冬作物普遍受到冻害,其中油菜受冻率达50%,部分达80%。小麦、蚕豆、烤烟、甘蔗、橡胶及柑橘等经济作物普遍受到严重冻害。上海地区出现-10℃~-11℃低温,为30年所未见。最大积雪深度达15cm左右。据调查,1月28—30日因路面积雪、结冰,各类交通事故剧增,全市各医院接收骨折病人达两千多名。
在牧区大雪暴也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1940年春季内蒙呼伦贝尔盟遭受一次大雪暴,牲畜死亡达40多万头。1966年春新疆出现几次大雪暴,损失牲畜总数全疆达411万头。1976年4月21—22日,甘肃天祝县遭大雪暴袭击,牲畜死亡达1万多头。
据西北牧区情况,气象部门将日平均温度≤5℃、24小时降温≥6℃、瞬时风速≥8m/s、日降水量≥5mm作为暴风雪或冷雨指标。严重的大雪暴一般出现在3—5月。此时,降水量较冬季大,而牲口经过越冬后体弱,抗风雪能力下降,极易造成严重的灾害。出现大雪暴的主要牧区在内蒙东部、中部,新疆天山与阿尔泰山一带、青海祁连山与黄河上游、甘肃南部与四川西部。除内蒙每年平均可出现一次以外,其他地区每年不到一次。
本文标题:低能见度灾害-其他气象灾害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40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