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 海啸灾害(2)

海啸灾害(2)

时间:2015-09-16 12:3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海啸灾害

     

    依照全球海啸分区,中国及其邻近区域属于第18-20危险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从公元前1831年至公元1980年,总共大约发生了4117次4.75级以上的地震,其中不少强震发生在我国海域的海底。例如,进入20世纪以来的8次8级以上大地震,就有2次发生在台湾附近的海底。另外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发生的49次7级以上地震中,发生在海底和台湾的就达19次,占1/3强,有些也引起了一定强度的海啸。但是,1975年海城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尤其是发生在渤海的若干次较强海底地震(如 1969年7月渤海大地震)均未引起明显海啸。因此在国内曾盛行一种说法,即中国至少在大陆沿海无破坏性地震海啸。诚然,中国大陆沿海由于有宽广大陆架和岛屿链包围,致使发生在太平洋海盆的众多次大海啸,由于海啸波在通过岛屿链和陆架区域过程中已使其能量大大衰减,均未在大陆沿海造成灾害。据对验潮资料的分析,1960年智利大海啸,1964年阿拉斯加大海啸,1983年5月日本海海啸,都只在我国大陆沿海引起了10-30厘米的具有海啸波周期的潮位异常。但是,根据近年来我国和国外学者对中国海啸地震和海啸灾害历史的研究,认为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海啸的区域,尤其是发生于浅海的多次本地海啸,其损失可能是世界瞩目的。

    海啸灾害在中国属于非频发性灾害,因此分析研究其基本情况所用资料的年代较远,为公元前47年至今的二千多年。也就是说,从中国最早的海啸记载开始。所依据的资料为中、日、美、苏的海啸汇编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有关方面把在我国海岸发生的27次地震海啸编入了中国海啸目录表(见表16-la、16-lb和16-lc)。

     27次历史海啸中,海啸信度等级超过3级的(信度近于0.75,即“可能是海啸”)仅13次,其中信度为4级的9次。也就是说,27次海啸记载中的多数属于可疑海啸,它们可能是风暴原因引起的海啸即风暴潮,只是在发生海潮灾害的同时有发生地震的记录或有震感记载。

    另外,中国海啸目录表中海啸灾害等级达到1级的强破坏性海啸只有7次,3级以上的毁灭性海啸灾害则可能始终未发生过。但是,如果能确认1781年5月22日,即清乾隆四十六年发生在台湾省西南部的灾害确实属于海啸所为,则中国不但有毁灭性海啸发生,而且会成为全球海啸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有关1781年台湾海峡的海啸灾害,中外许多海啸专家都进行过研究。根据多种文献对所发生灾害的记载和描述,这个时间确实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海啸灾害,但问题的关键是,至今仍未发现当时在附近发生了海底强地震或强台风。

    据清光绪五年《清江县志》卷八,《侵祥》第20页及《台湾采访册》第1册,《祥异》第41页,凤山县加藤港事(当时台湾府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受灾地区均属凤山县):“乾隆四十六年四、五月间,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涌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援而上至(树)尾,自分必死。不数刻,水暴退……”日本海啸历史学家羽鸟德太郎对这次海啸灾害描述如下:“台湾海峡海啸。海水暴吼如雷,水涨持续1-8小时。海啸吞没村庄,无数人民在海啸中丧生。”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索罗维佑夫及郭(Soloviev S,Go Ch H.)依据 1852年以来荷兰及英国的资料,对这次海啸灾害做了详细的描述:“影响所及台湾全岛的地震,且伴随横扫台湾西南沿海的海啸,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几乎全岛海水溢120公里。地动和海啸持续达8小时。该岛的三个重镇和20余个村庄,先是被地震破坏,随后又为海啸浸吞。海水退去后,在那些原是建筑物的地方,充其量只剩下一堆瓦砾。几乎无一人生还,40000多居民丧生。无数舟船沉没或被毁。在一些原是伸向大海的海角处,已被冲刷,形成新的悬崖峭壁和海湾。安平镇(即热兰遮-Zelandia城堡)及赤嵌城堡(Pingkching,现台湾市赤嵌楼旧址)连同其坐落的山包均被冲跑了。”

    羽鸟及索罗维佑夫依据历史资料评估这次海啸为1级(波幅2.5m),信度3级(0.75),即认为“可能是海啸”。因为地震和海啸反复发生和持续了近8个小时之久,海啸使受灾地区的居民全部被淹,几乎无一人生还。因而这次海啸成为全球海啸灾害中一次海啸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4-5万人)。海啸夷平了当时经济很发达的三个市镇及20多个沿海村庄,海水伸入陆地达120公里,海啸的破坏使得该地区经历了近百年后才得以重建。

    判断这次灾害为地震海啸所为的主要理由是:①历史灾害记载中几乎都提到有震感地震的发生,且影响到了台湾全岛各地。这次地震的范围可能比较大,震源深度浅且发生多次。虽然其强度并没有被当时的地震仪器所记录到,但也引起了台湾海峡某些地方的海底变化,或长周期表面地震波(也称为Rayleigh波,其铅直分量和能量可传播很远),从而引发了不强的海啸。②这次不强的海啸,所以能够酿成毁灭性的灾难,主要是由于地震和海啸长时间的持续作用。根据近年来研究风暴潮波对沿海地区破坏情况的分析,波幅达2米以上的海啸长波,在反复几次冲击海岸的同一地区后,其破坏力足以使沿海纵深十几公里地方的一切建筑物和几乎所有的人员毁灭。③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这次灾害为台风风暴潮所为,灾害记录中描述的“时甚晴霁”似乎更难判断曾有一个足以引起强度2米风暴潮的特强台风在附近经过。因为这样的强台风以及台风中心至2米强度的风暴潮发生地的距离,都不可能使灾害发生地不出现风雨交加的天气。但是,我们认为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研究,包括假想台风风暴潮的模拟实验,才能完全排除这次灾害与台风风暴潮无关的判断。另外,也需要对台湾海峡及台湾岛周围海底构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其能否在震级5级左右的地震影响下,产生足以引起显著海啸的海底运动。

    根据历史海啸(灾害)资料的分析,以及理论研究的结果都认为,台湾周围是海啸的高发区,其次是大陆架区域,低发区是渤海区域。

    已经掌握的有关我国地震海啸的历史资料很难用于海啸灾害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主要原因是有关海啸历史记载的多少,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文因素和文化及科学技术水平。例如,由于近百年来地震及沿海验潮仪器和设备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可能漏记一些重大的海啸变异,甚至厘米、毫米级的海啸波动也能精确记录和发现。但从海底地震等方面综合分析,目前可能正在经历着海底地震及海啸的活跃期。

    因此,对我国来讲,不能说没有海啸。但是从海啸灾害的频发程度上看,确实比其性质相近的风暴潮灾害少得多,对大陆的多数沿海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国近海尤其是台湾附近,毕竟是强地震最活跃的区域,因此必须在注意防范经常性的风暴潮灾害的同时,结合研究和防御地震海啸灾害。


  本文标题:海啸灾害(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38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38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海啸灾害(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海啸灾害(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