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 > 知识的保持(2)

知识的保持(2)

时间:2010-01-29 00:2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记忆的分类

  记忆的分类很多。从记忆的内容上分,有感知形象记忆,如游过北海公园,想起白塔的形象,是形象的记忆;语词概念的记忆,如逻辑、理性等意义的记忆是概念的记忆;情绪的记忆,如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感到兴奋鼓舞,听到周总理逝世播出的哀乐,那种悲痛的心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等,都是情绪的记忆;还有运动记忆,多年前学会的打字、游泳、跳箱等现在还会做,这就是运动记忆。

  从记忆的目的性来分,记忆分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没有预定目的,不采取任何记忆的方法,也不需要特别的主观努力的记忆是无意记忆。人有许多知识是由无意记忆积累起来的。如关于居住地点附近的情况,许多日常的生活经验、谚语、传说、故事等,在接触时都没有意图记忆它们,却自然留下印象,成了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活动中的许多内容,也是通过无意记忆而接受的。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恰恰相反,它是具有自觉性的,采取一定的记忆方法,在必要时还要作出某些主观努力的一种记忆。

  有意记忆又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机械记忆是不需要或很少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也不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记忆方法的一种记忆,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死记硬背。它是简单重复学习材料,直到材料丝毫不变地记住为止。例如,历史年代、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外语单词、河流长度的里数……这些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一般就只能机械地重复多次并常常运用才能记住。其基本条件是复习。

  意义记忆是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也要求采取多种多样的记忆方法的一种记忆。换句话说,就是对材料的意义有一定理解的记忆。比如,“攀”字,笔划多,年幼的学生不易记住,老师就要把它与一定的意义结合起来。攀登高峰,山上有很多树林,树林里有很多树杈,攀高峰时必须要用大手,才有劲,才能攀上去。这样讲解学生就容易记住。此外,如定理、定义、规律或文学艺术作品等等,只有懂得了它们的意义,才能比较容易地记住。意义记忆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对事物的感知觉停止后所产生的印迹持续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保持时间在一二秒钟以内)。例如,电影一张张静止的画面所以被看成是动的,就是靠瞬时记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20以内的加减法卡片的出现,也是瞬时记忆的表现。

  短时记忆是在瞬时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保持时间比瞬时记忆要长,但也只在一二分钟左右。例如,学生在演算时,对进位加法和减法中错位、进位的数字记忆,就是靠短时记忆;对于只要打一次电话的电话号码,在查阅了电话簿后,能立即根据记忆拨出号码,但事后往往就不再记得了。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现象。

  短时记忆与瞬时记忆,除了在持续时间上的不同外,还有两点不同:短时记忆的内容是人充分意识到的,而瞬时记忆的内容是人未充分意识到的;短时记忆能因人的多次反复练习而加强,瞬时记忆却难免要急速消失。

  短时记忆又可以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很久,以至终生不忘的记忆。对于短时记忆的材料,通常要通过有意、无意的各种形式的重复,包括复习、练习等,才能转变为长时记忆而被保持下来。比如,某个电话号码如果经常使用它,就会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当然,有些特别深刻的印象,也可能是一次形成的。

  上述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三种类型的记忆,其实是记忆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各有相应的生理机制。根据有关研究认为:瞬时记忆是在感觉通道的末端,短时记忆是在大脑皮层部分,长时记忆是在大脑皮层下中枢等,它们是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上完成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很好地注意到记忆的这些阶段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本文标题:知识的保持(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3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3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知识的保持(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知识的保持(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