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当代世界经济地理基本特征(4)

当代世界经济地理基本特征(4)

时间:2011-02-08 22:0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经济地域发展变化的新趋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世界的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已经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区。战后,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地域分工的日益深化,除经济区系统继续发展外,其他地域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系统也日益形成并发展起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明显结果是包括城市带和城市群在内的城市地域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在一些地域里,城市与城市间,城市与周围地域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了,城市地域系统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经济地带系统是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另一种重要的地域组织形式。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区位条件与资源条件,采取重点开发与逐渐推进的办法,以便取得最大的宏观经济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形成具有明显梯度差异的、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带系统,在地带之间生产力水平与产业结构层次存在明显差异,相互间形成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区域互补关系。随着人们有意识地参加区域开发和政府对国土规划与国土整治等干预的不断加强,另一种新型的地域组织系统,即规划区系统产生了。人们遵循客观规律,在诸种资源富集地区或重点开发区,有目的地划分各种规划区,如开放区、开发区、特区和综合整治区等,用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战后,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以及产业分布的进一步趋向集中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逐步发展起城市群和城市地带,其内部各城市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城市地域系统处于形成发展过程中。例如: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现已出现许多大城市群,有的已形成大城市带,其中以东部沿海的“波士华”(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为最大,它包括波士顿、纽约、特伦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小200多座城市,城市栉比,连成一片;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已把四大工业区连成一体,成为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的骨干与核心。俄罗斯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比较发达,其中莫斯科、圣彼得堡、顿涅茨—第聂伯和乌拉尔城市群等都具有相当规模;西欧国家中的巴黎城市群、伦敦城市群以及鲁尔区城市群等发展都十分迅速;在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里,近些年也都出现了若干个城市群,如中国的上海、沈阳城市群等。

经济地带是指具有世界意义和区际意义的、大范围呈条带状分布的综合性的经济地域,地域上具有相对地连续性,生产力水平呈现由高到低逐渐过渡的趋势。

就当今的世界整体看,大致形成了几大经济带:以发达的工业带、城市带(或城市群)和综合交通运输网为基础形成的发达经济地域,如北美东部沿海经济地带,西欧中、北部与东欧中部经济地带,以及北美西部、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环太平洋地带;以较为发达的工业、城镇系统和交通运输网为基础而形成的次发达的经济地带,如北美中部与拉丁美洲东部沿海地带、亚洲大陆东部(包括中国东部沿海地域及台湾省,东南部沿海及岛屿地带)、地中海周围地带及中东波斯湾周围地域;发展中地带,其生产力水平低于次发达地带,但资源潜力很大,如拉丁美洲濒太平洋地带,亚洲大陆内地与中部地带(包括中国中部、西部大部分地域),非洲南半部沿海地带等;待开发地带,包括亚洲、北美洲的高纬地带,拉丁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亚洲中部的荒漠、山地与高原地带,非洲的沙漠地域及南极洲等,这一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大规模开发还未提到日程。

就一国而言,经济的地带性分布特点也十分明显:如日本的里日本与表日本;美国的东北部、南部与西部地带;俄罗斯的西部地带与东部地带;澳大利亚的环状地带;中国的东部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带等。

各大经济地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产业结构与层次的不同,以及大的地域专门化的差异等,是形成经济地带的重要原因。

规划区系统虽然随机性较大,人为因素较多,但其地域分布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主要分布在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富集区或者是贫困落后地区。对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开发,如前苏联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和中亚的一些能源和原材料集中分布地区,规划和组建了10多个地域生产综合体;世界其他国家为了开发资源,往往也选择了许多资源开发规划区。在位置交通条件优越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富集地区,为了加速其发展,形成了一批享有特殊政策的规划区;据初步估计,近20年来,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共有45个国家设有125个自由贸易区,安排有1300万人(1986年,不包括中国)就业。对落后区的规划则以美国对田纳西流域的规划较为典型;近年来,法国对西北部落后地区的开发规划,英国对其北部地区的开发规划等,都有许多发展。

世 界 生 产 力 分 布 的 不 平 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国家纷纷独立。同时,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世界经济实力分布的不平衡  世界的工业生产分布很不平衡,资本主义世界约有3/4的工业生产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而前三国就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值的3/5左右。占世界面积61%、占世界人口的1/2的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其工业产值只占世界的7%,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7左右。

战后40多年来,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是十分明显的,美国和英国的比重明显下降,但是,日本和德国工业生产比重的增长则十分迅速。

与工业生产相适应,世界的财富也向着主要工业国家集中。据统计,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集中在分别占世界面积不足1/3和人口1/5的美、俄、日、德、法、英、意及加拿大等八国手中;而占世界陆地面积和人口各一半以上的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只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10左右。美国人口虽然只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10,但其国内生产总值却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总和的二倍以上。就制造业产值而言,发展中国家只等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1/10左右,而美国一国的制造业产值就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3倍。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同样存在着悬殊的差别,而且这种差距愈来愈大。据统计,占世界15%的最富人口拥有全世界整个收入的60%左右,而占世界20%的贫困人口只分摊到不足2%。到1980年,约占世界人口1/3的24个国家比较富裕。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0美元以上,其中西欧的发达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人均值已达到1万多美元;而约占世界人口1/2的33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400美元以下,属于低收入国家,而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则甚至停留在200美元以下的水平。

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部门结构层次相差悬殊  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按生产力发展阶段分析,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向未来的信息社会开始迈进;大多数国家处在工业社会阶段,但它们之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是巨大的;还有一些亚、非、拉国家,仍然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先进与落后的差距有几个世纪。

就世界各国工农业产值的比例来分析,80年代初,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业产值比为7比1,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农业产值,甚至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值只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10。

在工业内部结构方面,差异更为明显。7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86.6%,处于绝对优势,而制造业中的重工业比重又很高,占制造业的58.5%,机械制造业占制造业的34.6%;在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在减少,新兴制造业的比重在迅速上升,尖端工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里;而发达国家的采矿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则相对较低;可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则以高层次为主。相反,发展中国家采矿业比重大,占42.1%,制造业中的轻工业仍占很大比重,是以低层次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与内部结构也截然不同。发达国家的农业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可以说,农业已经逐渐实现了“工业化”,农业的专业化与商品化程度均很高,许多国家由以前的粮食净进口国家变成粮食净出口国;并走上了农牧结合、农工结合或农工商结合的道路,畜牧业产值一般都高于种植业产值;发达国家不仅有发达的工业,一般也都具有发达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则比较落后,目前农用拖拉机数只等于发达国家的1/7,从事农业的人数比发达国家多7倍,耕地面积多一半,但农业总产值却同发达国家差不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国家种植业占优势,畜牧业很不发达,少数内陆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又不发达;发展中国家可供出口的农业原料(天然橡胶、天然纤维)和热带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相当多的国家至今粮食却不能自给,有的原来是粮食净出口国,现在却变成了净进口国;大多数国家肉、蛋、奶的产量和消费量都比较低。

对外贸易水平相差悬殊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小。战前,它们的贸易额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强,而现在已下降到1/4左右。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农、矿原料和燃料占90%,其余主要是轻工业品,只有少数国家的机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发达国家出口中,工业产品占80%,其中仅机械一项就占1/3以上。按进出口商品重量来看,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重量为进口的3倍;而发达国家进口商品远远超过出口,如西欧卸货量为装货量的3倍,日本则为10倍。如从贸易额看,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实现的,其次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占的比重很小。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所交换的多为先进的工业产品和零件,而发展中国家之间所交换的多为农矿产品和轻工产品。

产业分布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一不平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受剥削和不平等的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仅规模小、水平低,原有的基础差,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其低级产品与高级工业产品交换中,始终处于不等价状态。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每年攫取几百亿美元的利润,致使发展中国家负有上万亿美元的债务,为它们进一步发展经济带来许多困难。上述这些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需要在不断地斗争中予以改变。


  本文标题:当代世界经济地理基本特征(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6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当代世界经济地理基本特征(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当代世界经济地理基本特征(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